生產力進步並不一定導致大規模失業
據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有這樣一則未經證實的軼事:小亨特•福特領著美國聯合汽車工會(UAW)的主席沃爾特•魯瑟參觀一家新的自動化汽車製造廠,福特汽車公司的這位老闆嘲笑沃爾特說:“沃爾特,你如何讓這些機器人給你的公會交會費呢?”沃爾特不以為然地回敬道:“亨利,你怎麼讓它們購買你的汽車呢?”
對於福特公司來說,這一做法還帶來了意外之喜。通過提供前所未有的高工資(1914年為日薪5美元),全球最好的工具製造者和機械師全被福 特網羅於麾下。這些人帶來的技術進一步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並使福特汽車讓更多人能買得起。隨著福特公司推出其天才型的產品——福特T型汽車,福特公司躍 升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其生產的汽車也“飛入尋常百姓家”。
經濟學家們將這作為經典案例,闡明以自動化和創新為形式的技術進步如何促進生產率的提高,這會導致價格下降、需求上升、就業增加、經濟發展。自從19世紀初,這一想法就被經濟學家們視為圭皋,然而,那時也發生了一些排斥機器的事件:因為擔心機器會讓自己失業,英國諾丁漢的紡織工人在英國無 產階級的傳奇英雄尼德•路德的鼓舞下,砸毀了當時剛剛買入的自動紡織機。
當然,的確有人因為機器化而丟了飯碗。但是,如果“路德謬誤(其已在發展經濟學中變得非常著名)”成立,那麼,到現在為止,由於生產率的複 合效應,我們都已經失業。儘管技術進步可能導致技術落伍的工人變得過剩,慘遭淘汰,但是,過去兩個世紀的經濟發展已經證明,所謂生產力進步必然導致大規模 失業這一論調純屬無稽之談。
經濟增速不足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
但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技術進步的步伐越來越快——現在所有的證據都表明這一切正在發生,那麼,為什麼企業的利潤已反彈到歷史新高後,失業率 仍然居高不下呢?自2008年開始的經濟大衰退正式結束後至今的兩年半期間,美國的失業率一直保持在9%的高位,只比三年前經濟最低迷時期的失業率下降了 1%。
在美國,2011年10月份新增的8萬個就業崗位並不足以追平失業人口增長的數值,更不用說讓2007年到2009年間失業的1230萬名 勞動力重返工作崗位。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經濟學與工商管理教授蘿拉•泰森在克林頓在任時期曾擔任美國總統顧問,是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她表示,即使 新增就業崗位的數量能在現有基礎上增加兩倍,接近2005年的月均20.8萬個工作崗位的水準,仍然需要十年才能彌補最近的衰退造成的巨大就業缺口。
對美國目前面臨困境的一般解釋為:以本季度2.5%(歷史平均為3.3%)的年經濟增長率來看,經濟增速不足以快到能讓所有的失業者重返工 作崗位。泰森等經濟學家表示,對公司來說,消費需求顯然還未達到能刺激它們重新招人的水準。顯然,太多正在節儉度日的美國人需要不斷支付帳單並為每日的生 活精打細算,而不是一擲千金,瘋狂購買他們雖然心儀但並非必需的商品。
技術進步太快讓很多工作變得過時
此番言論雖然言之鑿鑿,但卻沒有考慮經濟學家們不願提及的一個關鍵轉變,而技術學家們卻就此研究了數年。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除了萎靡 不振的經濟環境,美國當前的就業困境還源於一個突然但不可逆轉並永遠存在的轉變,起因並非由於技術進步太少,而是技術進步太多太快所導致。證據不可否認: 電腦自動化、網路和包括機器學習、語言翻譯以及語音和模式識別軟體在內的人工智慧正在開始讓很多崗位變得過時。
這和自從工業革命後就存在的工作崗位周而復始的此消彼長並不相同,當時,機器開始逐漸取代人、馬所提供的強勞動力;而今天,自動化的影響不 僅限於例行性的日常工作,也包括很多需要認知並需要創意的工作。“引爆點”似乎已經到來,從此,基於人工智慧的自動化可能取代大量中等收入的“白領”腦力 勞動者。
這將帶來巨大的、富有顛覆性的差異。人工智慧軟體不僅比機械自動化軟體更容易安裝和運行,還有一個更強的刺激因素在於:腦力勞動者的使用成本比其在車間、生產流水線、櫃檯和田間工作的藍領們要高得多。
從很多方面來看,當前白領階級面臨的困境和一個世紀前的農業工人一樣。在1900年,幾乎有一半的成年人在田間工作。但隨著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自動採摘機和其他機械設備的出現,現在,農業只容納了稍高於2%的勞動人口。
然而,那個時候,失業的農業工人還能夠洗掉泥土,走進工廠工作,賺取更高的薪資,那麼,這些白領工人還可以去什麼地方呢?媒體理論學家道格 拉斯•洛西科夫表示:“沒什麼大不了的。”但老實說,雖然人們希望技術行業、創新行業和更好的教育品質能提供就業機會,但正如大眾所知,很少有新的工作崗 位為現在這些即將失業的白領而設。
律師也可能下崗
人們通常基於兩點來駁斥“路德謬論”:一是機器是人們用來提高生產效率的工具;二是大多數工人能變成機器操作者。但是,如果這些假設不再適用——當機器聰明到可以自動工作時又會怎樣?換句話,當資本變成勞動力時,“路德謬論”似乎也就不那麼荒謬了。
這一轉變現在已然開始。而且,並不僅僅只有白領工人和中層領導正在被自動化所淘汰,隨著資料分析、商業智慧以及製造決定的軟體能工作得更好、成本更低,在這場就業浩劫面前,即使專業人士也難以倖免,模式識別技術正在將大量薪資很高的技術工人擠出就業市場。
在美國,一名放射科醫生在經歷了13年的教育培訓和實習後,每年能掙30萬美元,他們將首當其衝。不僅因為腫瘤切片和X光片掃描這類工作正以1/10的成本外包給印度的實驗室,真正的威脅在於,最新的模式識別軟體能以1/100的成本完成大部分工作。
律師也不例外,智慧演算法能搜尋法律案件,對案子進行評估並得出結論。機器已經證明,它們能勝任司法分析工作,其成本與人力相比不值一提,而且,它們通常能比人類做得更徹底。
2009年,矽谷一家軟體企業的老闆馬丁•福特“茅塞頓開”,他注意到,由新技術創造出來的新崗位,包括網頁代碼程式師、手機銷售、風力渦 輪機械師等,只占就業市場的小部分。雖然新技術的確可以創造出工作崗位,但歷史已經證明,新技術也能讓工作崗位立馬消失。他說:“比如,現在正被外包或被 自動化的IT職位,大部分都是上世紀90年代技術大爆發期間由技術製造出來的新崗位。”
福特指出,技術和創新推動生產率以指數形式增長,而人類的消費需求則呈線性函數增加。在他看來,在生產力增長還處在指數函數緩慢升高部分 時,路德主義的確很荒謬;然而,技術突飛猛進兩個世紀之後,生產率的增速已經到達拐點並正沿著指數曲線的垂直部分迅速上升,證據之一是生產力的增速遠遠超 出了消費的增速。
另外一個證據是,新技術創造新工作的速率趕不上國民經濟其他領域的減員速度,這就使得很多崗位過時。福特指出,在美國經濟中大約有40%的 工作崗位將或多或少地會被電腦軟體來取代。未來十年內,其中的很多崗位可能會消失。福特表示:“機器為了頂替人類,技術需要突破的門檻比我們想像的要低 很多。”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埃裏克•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fee)最近的新書《與機器賽跑》( Race Against The Machine) 中的觀點也與福特的分析一致。也就是說,本次經 濟大蕭條後流失的工作崗位可能“杳如黃鶴”,一去不復返了。他們也同意,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將是中等收入的知識工人,包括零售業、法律業和資訊產業的從業 者。但是,他們的觀點代表的是象牙塔內而非很多白手起家的矽谷創業者的想法。他們所提議的改革,從原則上來講,需要得到政客和既得利益群體的大力支持。
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埃裏克•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fee)最近的新書《與機器賽跑》( Race Against The Machine) 中的觀點也與福特的分析一致。也就是說,本次經 濟大蕭條後流失的工作崗位可能“杳如黃鶴”,一去不復返了。他們也同意,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將是中等收入的知識工人,包括零售業、法律業和資訊產業的從業 者。但是,他們的觀點代表的是象牙塔內而非很多白手起家的矽谷創業者的想法。他們所提議的改革,從原則上來講,需要得到政客和既得利益群體的大力支持。
與機器和諧共處
與福特不同的是,布林約爾松和麥卡菲對智慧技術給工作市場造成的影響非常樂觀,就像他們說的那樣,那些受技術影響最大的人應學會同機器工作,而不是排斥機器。他們認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技術進步給腦力勞動者帶來更多的將是機會而不是威脅。
他們以亞馬遜和易趣網站為例,這兩個網站已經鼓勵60多萬人通過為全世界各地的顧客設想出各種產品來養家糊口。同樣,蘋果公司的蘋果商店和 穀歌公司的安卓網上商店也為那些希望用手機為人們提供產品的人提供了機會。這樣的活動可能不會創造出新一輪的造富浪潮,但是,它們可以讓很多人購買食物、 支付帳單甚至大學費用。
最後,也許路德分子的觀點仍是錯誤的。但是,構成當今工作的本質,即所謂全職的概念將不得不經歷劇變。但人之所以成為人,富有想像,擁有感 覺,能夠學習、創造、適應、改進,有人性同時能主動行動等特性正是他們優越於機器之處,這也是不管機器多麼智慧也難以企及的技能。
美國智庫未來研究所的負責人瑪麗娜•葛畢斯相信,儘管機器可以取代人做很多工作,“它們將增強我們的能力,讓我們完成很多以前從來沒有想過 的事情。如果這種全新的人機關係能再給予人類勞動的尊嚴和某種形式的經濟報酬,那就最好不過了。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一個全新的世界正等著我們。”
科技日報 2012/02/21 劉霞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