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5日 星期日

未來路更長 照顧者需放輕鬆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但是社會福利制度不完善,多數長者照護責任多半仍落在個別的家庭。「家庭照顧者」24小時待命、沒有喘息空間、沒有個人生活品質,為了照顧家人,犧牲奉獻,昨天,是她們的「節日」,提醒家人也提醒政府,默默付出愛心與勞力的「家庭照顧者」不是超人,她們需要休息。

台灣目前約有60萬名「家庭照顧者」,扣除15萬名外籍移工的協助,仍有45萬名。家庭照顧者因長期照顧年老、生病、身心障礙的家人而擔負沉重壓力,如何協助她們「喘息」,是社福政策不可忽略的一環。

操勞過度疾病上身

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理事長陳節如指出,有些家庭照顧者需要經常搬動病人,這些勞動常造成她們的運動傷害。有時候,被照顧的家人會將情緒宣洩在照顧者身上,讓她們經常因無法好好休息而有深刻的疲憊感。

由於她們將所有時間留給家人,失去社交生活,產生社會孤立感的問題。陳節如說:「家庭照顧者獨自承受這些壓力,不但容易罹患憂鬱症等身心疾病,死亡率也比一般人高出6成。」


去年起,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和聯合勸募協會、智障者家長總會、康復之友聯盟、殘障聯盟、台灣失智症協會、老人福利聯盟等社福團體組成「家庭照顧者關懷聯盟」,推動每年11月第4個星期天為「家庭照顧者日」。

健康紓壓休息兼顧

昨天,「家庭照顧者關懷聯盟」舉辦「家庭照顧者日」關懷活動,現場有下午茶和現場音樂演奏外,還備有紓壓及健康檢測區,提供民眾按摩、檢測血糖、血壓、肝、腎功能等,也有工作人員為民眾進行壓力檢測與介紹目前可以支持照顧者的社會資源。

家有重度智障兒的郭媽媽是第一次參加活動,孩子已經17歲,完全無法生活自理,連基本語言也不會。郭媽媽說,以前知識不足,不知道有社會資源可協助,17年獨立照顧兒子,別說喘息,連出去買東西都心驚膽跳。

郭媽媽笑著說,偶然間接觸了智障者家長總會,才開始有資源可供運用,比如申請補助津貼、交通車接送等服務,為她省去一些力氣。郭媽媽認為,政府仍然未對這些家有重症者的家屬著想。郭媽媽透露,有一位照顧者為了照顧丈夫而忽略自己,等到發現時,已是癌症末期。

資源有限良莠不齊


智障者家長總會副主任劉佳琪表示,即便政府建立了早期療育、特殊教育、就業輔導、托育養護等服務,但資源限制需求的狀況以及縣市差距、品質良莠不齊的現象仍讓照顧者擔心萬分,甚或因為宣導不足與資源不足使照顧者與智障者無緣接觸上述服務,微薄的服務供給杯水車薪,難以全面回應需求。

補助費用時數過少

陳節如透露,雖然政府的長照計畫將在明年啟動,承諾要打造喘息空間供家庭照顧者休息,但她質疑:「每小時家庭托顧只補助180元,到底有多少家庭可以支付得起?」

在長期照護十年計畫中,輕度失能每月補助上限最高25小時、中度失能每月補助上限最高50小時、重度失能每月補助上限最高90小時,陳節如認為時數過少,政府未來應思考如何投入更多財源以協助照顧者。


推廣志工到家服務

陳節如建議政府拓展人力,透過民間團體或政府的協助訓練,學習先進國家引進志工服務,只要每週有固定4小時的志工願意到家協助照顧者,便可給照顧者更多喘息空間。

台灣立報  2007/11/25 胡慕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