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旺報評論-知識有價 不能只靠愛台灣

     台灣教授敘薪應先脫離「公務員體系」,讓教授薪資不與中小學教職員使用同一框架;再發展出較細緻的「教師分級」意識,努力在市場化與大鍋飯之間取得中道,才能鼓舞人才。
     台灣「教授低薪引發人才外流」,早在四、五年前就發生;其後教育部經過數年研擬,今年八月總算推動「彈性薪資」方案。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也讓決策高層理解到:知識有價,不能只呼籲教授「愛台灣」。

     教授彈薪方案 千呼萬喚

     香港科技大學前學術副校長孔憲鋒曾說,該校明白低薪無法招到名師,所以創校五年就讓教授薪水翻兩番。

     用孔憲鋒的理論,一位值100元薪資的人,老闆用90元雇了他,認為自己賺10元,但事實上受雇者知道自己被低估,只願花一半力氣,老闆等於花90元買50%工作能力;如果老闆再加10元,受雇者覺得受肯定,願意努力,老闆就買到另50%的努力。

     向來主張「教授薪資遵循市場機制」的政大教授周行一也為文表示,教育部限制太多,讓台灣的大學失去競爭力:「如今美國某些大學甚至做到不同學系教授起薪不同,而台灣教授薪水結構統統一樣,怎麼搶人才?」

     先公教分離 再教師分級

     綜而言之,台灣教授薪資改革有兩個層次。首先是「公教分離」,也就是大學教授不應納入「公立學校教職員」這個框架,與中小學教師使用同等敘薪制度;接著是「教師分級」,意即教授依研究成果等而有不同薪資,甚至進而減少教授行政工作和授課時數,專心研究。這並不是把崇高學術成就庸俗化;而是須認知到,學術領域和其他領域並無不同,獎優汰劣才能鼓舞人才。

     當然教師分級之後,也必須承受市場機制的風險,例如「重理工輕人文」等。例如最具資本主義色彩的美國,名校校長薪俸可能高於州長和總統,醫學院、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薪俸可能高於校長。不同科系教授薪資也大不同,冷門人文科系如社會系正教授年薪七、八萬美元就到頂了;經濟系新進助理教授起薪卻可能九到十二萬;商學院金融或金融工程助理教授起薪甚至達16至18萬。

     由於經濟財務類博士若去業界,薪水比當教授高得多,因此美國學界必須提供「不能差太多」的薪水。台灣若不願從大鍋飯極端走向過度市場化極端,自應有一套平衡方式。

     大鍋飯 市場化 應取中道

     目前教育部尚無「教師分級」意識,但許多大學已著手進行。如台大數年前以校務基金為教授級別再加一級「特聘教授」,每月多給一到兩成薪水;前年又再加一級「講座教授」,加碼五成甚至四倍,極力爭取「大師級」教授。

旺報 2010/03/25 簡立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