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逐步開展的情勢下,內政部日前完成的統計卻顯示出,國內落在貧窮線下的家庭數再創記錄,升至10.8萬戶,戶內人數升逾26萬人,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對此,我們認為,國內貧窮階層的擴大,原因絕不在於兩岸經貿的開放。雙向的兩岸經貿本來就有助社會「救窮」,不可能反而變成貧窮的製造者。但目前存在著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兩岸經濟合作所帶來的新利益,似尚未能讓國內各階層「雨露均霑」。特別是,政府未能有效運用兩岸經貿籌碼,來扭轉國內社會財富分配「M型化」的趨勢。這是ECFA獲得立法院通過後,政府應趕緊加強的施政項目。
換言之,兩岸經貿的開放,已把台灣經濟的「大餅」做大了,但政府也要儘早注意「如何切大餅」的問題。最淺顯易懂的事例是,今年年初以來大陸入台觀光客暴增,其帶來的吃、住、購物、交通等服務業商機,不能操縱在少數集團的手上,致使一般的「普羅大眾」難以跨入獲取商機的門檻。如果真有這樣的壟斷情況,政府應該大力出手,打通國內旅遊市場的「任督二脈」,使社會大眾都有公平的經營機會。國內旅遊市場應該盡量讓社會基層「自由准入」,不能只有少數寡頭集團在神氣活現。這樣才能使整個社會普遍享受兩岸開放的好處。
還有,今年從大陸來的採購台灣商品訂單,金額很龐大,但其是否惠及台灣的基層百姓,也值得商榷。問題出在,大陸採購的商品,並不一定在台灣生產。如果是從台商的大陸廠直接出貨,則對台灣一般民眾的就業實幫助不大。對此,政府應深入檢討,為何台灣廠商辛苦拿到的訂單,台灣民眾卻不能全額分享?這可能是台灣的生產鏈佈建出了問題。政府喊了那麼多年的「鮭魚回流」,似應在短期內做出顯著的成效。這對民眾的就業「脫貧」,幫助最大。
此外,農漁產品的銷售大陸,也有改進的餘地。目前台灣對大陸出口的商品中,只有水果、農產品、水產品是高度強調本地生產,這方面台灣出產的才會受到大陸消費者的歡迎。這給台灣的農漁民帶來了「創收」的契機。可是,農漁民實際分享到的利益究竟有多少,也值得政府關注。換句話說,兩岸中間商分走的利益如太多,政府應出面干預,不能出現「中間商吃肉,農漁民喝湯」的情況,否則無益於社會貧富差距的改善。
總的來看,政府現在有必要積極「整理」兩岸經貿市場,以消除其中的人為操控因素,讓社會上的貧富階層都能獲得公平的進入機會,以分享兩岸經貿利益。無論如何,不能因兩岸經貿的開放,而造成社會財富分配的更加不公平。雖然不能否認,兩岸經貿市場因規模龐大,加上其中蘊涵的「政策指導」色彩濃厚,所以財力雄厚的「大戶」在這個市場比較吃得開。但儘管如此,政府仍應積極為小商小販及個別求職打工者,爭取該市場中的一席之地。
除此之外,政府也應藉兩岸經濟合作正在大步發展的機會,全力吸收大陸及全球各國的資源,在台灣打造一套「跨越城鄉界線」的新產業體系。如此更可以把兩岸經貿的「紅利」,散佈到台灣各縣市,並使經濟艱困地區的民眾得以「翻身」。
過去經驗顯示,兩岸經貿確實可以使一群人或一片地區整個由貧變富,改變命運。如以往台商大力投資大陸沿海地區,使當地幾個城市的經濟完全改觀。最有名的是廣東東莞和江蘇昆山,這兩個城市在台商大力投入下,已從農業地帶變成工商中心,市民財富普遍顯著增長。這樣的經驗,今天理當在台灣重現。也就是說,當今兩岸經貿大步發展的潮流,也應該為台灣社會上的經濟弱勢族群造福。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政府有必要做大力的「引導」與「規範」工作。不能只是把兩岸各項協議簽回來,而忽略相關利益合理分配的重要性。如是這樣,則兩岸經濟合作雖讓台灣總體財富增加,卻也會加大貧富差距,造成新的社會不公。此事涉及台灣社會長期的穩定,政府不可不慎。
工商時報 2010/08/22 社論
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