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曾經說:「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講的就是稀土的廣泛用途;從光學玻璃、電動車電池到潛艦的鋼板、導彈的晶片,都必須使用稀土做為關鍵原料。
中國的稀土蘊藏量全球第一,原本占有絕對優勢,但因決策錯誤和利慾薰心,把這場資源爭奪的國際賽局玩壞了。
因為缺乏有效監管,中國的盜採及走私層出不窮,不肖商人把稀土當做水泥渣或工業廢料出口。據估計,中國每年走私量約占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地方政府為了美化經濟數據,也縱容大肆開採,江西贛州在全盛期曾有一千多家礦山領有開採證。
過度開採加上惡性競爭,導致稀土賤價出售,一九九○到二○○五年間,中國稀土出口量增加了九倍,價格卻大跌五成以上。很多人戲稱稀土是比豬肉還便宜的「蘿蔔價」。因此中國雖然控制全球九成七的產量,卻無法掌握定價權;即使中國近幾年調降配額,全球稀土仍供過於求。去年全球產量約十三萬噸,消費量僅九萬噸,預計今年也將生產過剩。
美日的稀土策略卻是以逸代勞,透過在國際市場上廉價收購,或參股中國開礦,掌握供應。美國的稀土儲量全球第二,但很早就封存礦山,以規避開採的高成本和環境污染。日本沒有大量蘊藏,因此近二十年買入的稀土,僅三分之一實際用於生產,其餘做為戰略儲備。中國世界新聞報甚至指出,日本的稀土存量夠用五十年。
中國限制出口,各國已積極研擬對策。美國要重啟封存的礦山,眾院也提案支持研發替代材料;日本則轉向其他國家的新礦藏,甚至回收老舊產品來提煉稀土。
中國目前的優勢是三十年來建立的完整產業鏈。以鐠、釹為例,中國南方稀土公司的生產成本每公斤約三十美元,美國已封存的Mountain Pass礦山則高達四十美元,其他國家短期內不太可能超越中國的成本優勢。
自由時報 2010/10/19 羅倩宜 譯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