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中文將取代英文 國內文字水準待提高

語言與文字可說是立國根本,尤其沒有統一的文字,必然國不成國。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無論是現今習稱的兩岸三地或大中華圈,可說方言紛歧隔閡頗多,卻因文字統一,而使中華文化能長長久久。縱使中國大陸推行簡體字,但仍不脫中國文字框架,甚至有捨簡就繁的趨勢,可見中文之美與實用性。

然而令人感慨不已的卻是此刻台灣語文程度竟然每況愈下。不僅大學入學考試作文妙語如珠、錯字連篇,甚而連一位卸任總統公開引用的成語,也是辭不達意,部長贈送的輓聯字義也出問題,在各界嘩然後,終於引起重視,而有「搶救國文教育聯盟」出現。然而數年過去,也許因人員經費不足未見擴大影響,現在非僅學生國文程度未能提高,竟連引導閱聽大眾的報紙與電視,也是錯別字多到不勝枚舉,卻少見認錯更正之舉,此係國語文低落之警訊!

試以最近若干媒體錯別字為例:某報以中號標題報導-破獲間諜網「誅」連頗眾。此處的誅應係「株」字之誤,誅係討伐,剪除的意思,例如誅奸、誅心等。「株」除了計算樹的名數外,也有株連形容;因一個人的罪,連累了許多人。某報以「返樸歸真」為標題,正確的寫法應是「反璞歸真」,意思是回復到最初境界。璞係指尚未雕琢的玉,樸則用以形容樸實不浮華,兩者不應混用。某電視台以「扼阻校園霸凌歪風」為題座談,此處的「扼」應為「遏」,遏止或遏阻,遏制均係阻止或制止之意,使用「扼」字則要令人「扼腕」了!

任何國家或民族若無統一的語言與文字,必導致族群間的阢隉不安,甚至引發衝突。即便使用單一的文字及語言,如果不能正確使用文字,求其語言統一性,也必增加溝通上的不便。除了前舉語文程度低落的例子外,此刻台灣更出現不少用拼音造成的諧音字,如若不去深入推敲,根本弄不清「文字」表達的意思。這類拼音字並非國家統一頒行,可說出自若干個人的匠心獨運,當然增加了文字上的紛雜與不便性了。

不要說國內使用的文字,應求甚嫻熟與精進。兩岸文字雖出自同源,但雙方相隔六十餘年,因制度與生活習慣不同,語言文字也出現分歧。為化解此一歧異,馬英九總統已授意文化總會與對岸合作建置「中華語文知識庫」。將兩岸常用字正簡並列,明年底上線後,可收錄五千多個字頭,三萬多條詞目,二○一五年出版。馬總統的著眼點當然在於兩岸交流愈趨密切,在同為華人圈下首應化解兩岸溝通上的問題,文字上的無障礙便是首先要解決的事情。

另一方面,現在不少西方語言學家已預言,數年後中文將取代英文,成為世界最主流的語言與文字。「最後的通用語言」一書作者歐斯特便指出,全世界七十億人口中,只有三億人使用英文,隨著英語系國家的經濟實力日漸走下坡,英文可能慢慢失勢。言外之意當然是中文愈有後來居上之勢,此也可由網路中文人數直線上升得到證明。

既然兩岸已著手消除語言與文字上的障礙,而中文又將逐漸取代英文的主流地位。此刻國內一般文字水準卻在衰退中,實在有夠諷刺,也是莫大警訊!



台灣新生報  2011/01/07 社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