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針對兒童與青少年使用電玩與心理狀態的研究發現,他們一旦過度沉迷電玩,可能會加重焦慮、憂慮的症狀,同時也會影響課業成績表現。
美國愛荷華大學針對3034位新加坡兒童使用電玩習慣進行調查發現,每周沉迷電玩時間長達31小時以上者,研究人員便稱為「上癮」,其後果不僅會影響日常生活作息;研究人員更將這種現象與沉迷「賭博」相提並論,科學家詹泰爾表示,「有憂鬱傾向的兒童或許會想從電玩中得到慰藉,但結果反而加重憂鬱的現象。」
長達2年的研究期間,研究人員也發現,一旦兒童能減少玩電玩的時間,原有憂鬱、焦躁與社交恐慌症等現象也會隨之減少。這次研究結果也發現兒童,平均每周花費20小時打電玩,其中有9%的男生屬「上癮型」,女生則佔5%。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對此建議,家長應該讓兒童接觸電視或電腦的時間每天不超過2小時,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研究人員葛倫菲斯則建議,盡量讓孩子玩教育性的遊戲,而且打電玩時最好有人陪伴,疲憊時應停止打電玩。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Pediatrics》期刊。
台灣醒報 2011/01/19 莊瑞萌
相關連結:Video Games and the Depressed Teenager (New York Times Blog)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