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的加持,台灣的健保被譽為全球最好。不只如此,歷次的官方調查也顯示,民眾對健保的滿意度極高。
但在這個高覆蓋率、低經濟負擔的量化數據背後,品質的問題卻一直是我們醫療環境的死穴。簡單講,應該救人的醫師、護士,其實是職場的待援者,他們在工作現場的過度負荷問題,亟待正視。
勞委會剛針對50家地區醫院以上醫療院所進行勞檢,結果發現有16家違反法定勞動條件規定,其中又以違反工時規定最為普遍。無怪乎,負擔最重的護理人員一直處在高流動性的狀態,而「護士荒」也頻頻在許多醫療院所上演。
這就是我們重量不重質的醫療環境寫照。表面上,倒楣的是醫師與護士,但實際上醫療和教育的要求大同小異,如果教育目標是小班小校、減輕教師負擔才能維持一定水平的教育品質,那麼工作負荷過重的醫護人員,便難免以犧牲醫療照護品質為代價。
更進一步談,我們的醫院人事成本都已經壓縮到極致了。君不見,多少住院病患的家屬、朋友輪流在病床旁照顧?這種畸形現象,無異於病患用自己的家屬充當半專職護理人員,填補護理人手不足的「自力救濟」。其結果是,自力救濟愈盛行,醫院管理的人事成本因此養成了得過且過的慣性,甚至還美化了健保年度支出成長率低於西方國家的「成績單」。
尊重醫護人員的專業,讓他們能夠喘息,對病患提供合理的問診與照顧,對於醫病品質的提升,絕對是雙贏。既然勞委會的勞檢已經把問題掀出來,那麼接下來就是衛生署該接棒的時刻,如何規範合理的醫療人事配置比,達到理想的品質目標,刻不容緩。
但讓人納悶的是,衛生署近期對於醫療觀光推動非常熱衷。這固然與總統馬英九的政策宣示有關,必須「使命必達」;然而國人仍不免質疑,官方連日忙著東敲鑼「台灣醫療品質好,商機可期」,西打鼓「再不弄國際醫療專區,醫師會外流對岸」,諸如此類的生意經的說法,根本和國人對醫療的期待與想像格格不入。我們醫療品質之所以無法提升,醫護人員被操到爆,不就是算盤打得太精的結果?
醫療涉及信任,而信任的基礎若要在商言商,則是口碑。政府近來推動觀光醫療頗受質疑,產官學菁英費盡唇舌仍難釋群疑,原因何在?理由之一,當然和國人對醫療品質的不滿有關,甚至對醫療品質的「一國兩制」產生質疑。奉勸施政者,國際醫療觀光不是不能作,但與其花時間在進行「政策溝通」,倒不如先致力改善醫護勞動處境,提升醫療品質,屆時自然大家都會成為口碑宣傳者。
台灣立報 2011/04/14 社論
相關連結
違7休1、超時工作… 護士也爆肝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