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運動器材商機 台股新活水

宏碁執行長暨全球總裁蘭奇閃電離職,全球PC產業震撼,投資者也要快速進入反思:產業投資要多元了,後PC時代在蘋果電腦軟、硬、行銷一條龍通吃席捲全球消費者後,投資者在IT產業的聚焦不再容易大勝,多元思考該是蘭奇離開宏碁後,給投資者在投資角度的大轉向思考。

人均所得超過3000美元,社會形態從投資型轉向消費型;人均所得高過8000美元,消費型態進而轉向健康訴求型,F1賽車目前正在進行,它與奧運會,世足賽為全球最受重視的3大體育賽事,是最典型的體育賽事推廣與人均所得提高有聯結的產業進化連鎖鏈。

全球規模130億美元

而環扣體育賽事運行的運動器材贊助商,即成為社會結構轉變下的受惠層,在新興國家大批富翁群崛起後,運動器材產業就是產業投資多元化思考的一種。

2010年全球運動器材規模130億美元,美國佔65億美元,歐洲佔35億美元,亞太地區則僅約8億美元,但卻具市場成長爆發力。

全球前3大健身器材廠商,分別是美商Life Fitness(未掛牌,目前市佔最大)、義大利商Technogym(未掛牌,2008年第4度奧運供應商、法拉利F1賽車隊、帆船酒店健身中心、NBA球隊健身設備指定供應商)、芬蘭廠商Precor(Amer Sports集團4大品牌之一,市值14億美元,1年股價漲幅63%,去年營收2.9億美元,年增13%),3者分佔70%、30%商用與家用市場。

中國家用品潛力大

健身器材商蓬勃,可由下游商用品需求,美國最大健身營運商Life Time Fitness表現(LTM,市值14億美元,去年營收9.13 億美元,年增9%,1年股價漲幅82%)看出端倪,上游健身器材到下游健身俱樂部的股價飆,風行健身氛圍興起。

健身器材分商用與家用兩塊,區隔在於產品耐久性(家用品1~2 年;商用品5~6 年,且每天可使用20 小時以上),因此商用品售價較家用品高出10餘倍(家用低階定價約在399~999美元;家用中、高階在1500~1800 美元;商用為3000~8000 美元),商用品雖多為歐美大品牌佔據,但家用品成長潛力大,且市場潛力將來自中國。

中國目前3.5億個家庭,健身器材普及率僅為1%,2010年中國人均GDP突破3400美元,城市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

祺驊切入國際品牌

台商從布局家用市場,正慢慢切入高階商用市場,如喬山、明躍,而在運動器材領域關鍵零組件的馬達,祺驊更已切入Technogym、Precor國際品牌成為指定供應商。

人均所得提高促使健身產業蓬勃,台商已逐步在家用與商用市場攻堅,讀者可注意。

蘋果日報 2011/ 04/04 呂宗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