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每秒48幀 看起來更逼真:電影技術的又一次革命?

近日,大片《阿凡達》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參加2011年CinemaCon電影產業博覽會時表示,正在考慮以每秒48幀或者60幀畫面的頻率來拍攝《阿凡達2》與《阿凡達3》。


不久,《指環王》的導演彼得-傑克遜在Facebook上對此做出回應,稱自己正在拍攝的兩部《霍比特人》就將採用每秒48幀畫面的頻率來拍攝。

每秒24幀,是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識。兩位大導演的默契,是否會帶來電影的又一次技術革命?

  經濟實用

每秒24幀是誰定的?

電影是“欺騙”眼睛的藝術。一幅靜止的圖像被稱做一“幀”,只要達到每秒24幀,人們的眼睛就會被欺騙,以為看到的是運動的畫面。動態的畫面則按每秒鐘顯示多少幀來衡量,這就是所謂的“每秒幀速率”(fps)。

90多年前,電影工作者發現只要達到每秒24幀的速率,就能形成動態的影像。如果把這個速率提高,那麼拍攝電影需要用的膠片以及播放電影的成本都會增加——如果提高到每秒48幀畫面,就意味著要採用比每秒24幀多一倍的膠片。那時候的影片裏幾乎沒有大動態、高速度移動的畫面,也沒有CG電腦特效鏡頭,每秒24幀完全足以滿足電影工作者以及觀眾。因此,電影這種形式就以每秒24幀的格式確定了下來,後來更出現了戈達爾“電影是每秒24幀的真相”的名言,24幀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彼得-傑克遜認為:“在有聲電影剛剛出現的時候,電影人選擇每秒24幀的速率是為了技術上的要求。我猜想24fps是獲得清晰音軌的最低速度。而那時35mm膠片那麼昂貴,大家只能選擇盡可能慢的幀速,來保證製作成本。因此,我們就這樣在24fps下度過了90年。這並不是因為24fps能給我們帶來最佳的效果,而僅僅是因為那是1927年前後能提供可接受效果的最便宜選擇。”

抖動頻閃

24幀的電影落伍了嗎?

很多人看過幾千部電影了,也沒覺得每秒24幀有什麼問題。但正像彼得-傑克遜所說的“其實這樣的影片中每一幀都會有模糊(blur),尤其是在快速運動的鏡頭中。如果電影鏡頭快速搖移,圖像就會有抖動(judder)或者頻閃(strobe)。”

如果你找來有高速運動鏡頭的電影來注意看一下(例如《諜影重重2》或者《變形金剛》),你會發現快速的動作場面往往讓你看不清人物動作;而快速的移鏡頭也會讓觀眾產生暈眩感——這種感覺就是因為看不清畫面而引起的。

彼得-傑克遜在談到每秒48幀電影技術時說:“以每秒48幀的頻率來拍攝和放映電影會非常有助於擺脫這些問題。它會讓電影看起來更逼真,觀看起來也更輕鬆,尤其是在3D電影方面。最近幾個月,我們一直長時間的看著以48幀拍攝《霍比特人》的測試片和樣片,一坐就是兩個多小時,看著3D畫面卻不覺得眼睛疲勞。那畫面看起來真棒,我們現在已經習慣於此了。到這個地步,再看其他電影,感覺就很原始粗糙了。週日的時候,我在影院看了部新片,結果一直被抖動的搖鏡頭和模糊的畫面感所困擾。我們被每秒48幀慣壞了!”

轉換繁瑣

24幀帶來的不便

其實,每秒24幀的設定為電視、錄影帶、DVD、藍光、電腦等領域帶來過諸多不便。比如,由於電影產生在電視之前,而電視受技術的限制,一開始就採用了另一套標準,也就是50Hz(PAL)和60Hz(NTSC)。傳統的電視信號都是隔行掃描,也就是說不是每行都有信號,而是上一秒單數行有信號,下一秒雙數行有信號這樣。

那麼問題就來了:電影是每秒24幀的逐行信號(簡單理解為每行都有內容);要怎樣把它放到50Hz(也就是25fps)或60Hz(30fps)的電視上去呢?

如果不做任何修改,在電視上看電影就成了快動作搞笑片,於是人們必須採用一種叫Pulldown的技術,把24fps的電影畫面轉換成 25fps或者30fps的電視信號——所有接電視的設備,例如DVD機、錄影機、藍光機都必須要考慮這個問題,令人頭疼。為了不影響電影感,各種 pulldown技術紛紛產生,有2:3 pulldown、3:2 pulldown、2:2 pulldown等解決辦法。

改變在即

大潮遲早襲來

如果這場變革進行了,也許有些鐵桿的電影迷一直對改變24幀標準這件事會很糾結——怕失去電影的味道,要知道,某進口品牌的電視機,專門有模倣電影顏色和24幀感覺的功能。彼得-傑克遜對此評論說:“電影‘原教旨主義者’可能會批評缺乏模糊和頻閃的電影沒有藝術品味道,但我們劇組中有很多這樣的電影純粹主義者都已經轉變了。你會很快習慣電影的新面貌,併發現它給我們帶來了更逼真和更舒適的視覺體驗。”

不過這些鐵桿的擔心也並非沒有道理,如今的電視已經發展到了120Hz的時代——你可以通過插值運算把影片從每秒24幀提升到每秒60幀的畫面,之前的插值運算是在中間加入黑屏幀,現在則可以智慧運算增加中間幀畫面,令畫面更真切。在這樣的電視、投影上放映電影,但這樣播放的電影的確會讓人有種看電視的感覺。

總的說來,每秒24幀的電影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但從長遠看,未來的火種似乎已經由彼得-傑克遜和詹姆斯-卡梅隆這樣富有遠見的大導演所點燃。變革在開始時總是顯得不那麼可靠,但最終世界的面貌會慢慢改變。如果在3D之後,48幀真的是另一個改變電影面貌的大潮,那麼我們該欣喜有幸見證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吧。



第五次電影革命近在眼前

自從1895年電影誕生起至今,從技術、形式上已經出現過了四次重大的變革: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從2D到3D。而現在,當電影的3D化大潮還方興未艾時,從每秒24幀到每秒48幀的第五次電影革命似乎已經近在眼前了。


“我們預計到2012年12月第一部《霍比特人》上映時,全球會有超過1萬塊銀幕可以播放每秒48幀的電影。如果我們真的可以放映每秒48幀的電影,那你絕對要找一家這樣的影院來看電影。”——彼得-傑克遜

“採用每秒48幀或者60幀畫面的方式拍攝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於3D技術,製造出更加真實更加完美的影像效果,在真正意義上給觀眾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觀影體驗。”——詹姆斯-卡梅隆

科技日報 2011/04/22


相關連結
James Cameron champions faster film projection rates (Los Angeles Times Blo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