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達(2409)董事長李焜耀曾表示,「專利就是一種武器」,除自行研發外,企業還要主動向外購買,才能維持企業的競爭力。儘管過去10年,台灣在官方、業者努力下,累積專利數量相當多,但在核心與重要專利壁壘建構上就顯得不足。
據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資料,去年台灣在海外智財支出費用達約49億美元,比前一年度成長約4成,但海外智財收入卻僅有4億美元,技術輸出與輸入比例不高,凸顯台灣在躋身全球專利大國的過程,核心技術與重要關鍵專利發展仍有待努力。
專利訴訟為企業經營手段之一,為擴大市占率或收取更多權利金,歐美市場甚至發展出專利授權公司型態的商業模式。
台灣科技業以代工起家,隨著企業成長,近10年來越來越多公司走向全球自有品牌之路。但隨著產業變化,加上台灣代工基礎紮實,產業供應鏈完整,如宏達電 (2498)、宏碁(2353)、聯發科 (2454)等企業成長國際級競爭規模後,也連帶伴隨國際大廠專利侵權訴訟干擾。
專利訴訟 上下游連環告
尤其近10年來核准專利被利用在侵權訴訟的成長率逐年提升,甚至有專為掀起訴訟戰而申請的專利。更值得留意的,專利訴訟對象不再僅鎖定單一廠商,而是連同代工、下游客戶都同受連環告風險。
從宏達電走向品牌之路來看,隨智慧型手機大行其道,加上Google所主導的Android平台在美國市場進逼蘋果,不難想像蘋果先挑軟柿子,二告宏達電的意圖。
友達曾打贏LGD專利訴訟
近年來台灣廠商品牌之路走得辛苦,想出名打品牌,動輒換來的就是代價高的訴訟案,但以面板業為例,歷經10年多來累積,在早期關鍵專利已逐漸到期,加上衍生開發的技術與經驗上,都非昔日吳下阿蒙,如友達去年就是繼鴻海之後在國內申請專利數量第二大廠商,且曾在美國法院打贏LGD專利訴訟。
只是台灣廠商走品牌策略,仍有漫漫長路,如何建立核心與重要專利保護傘,繼續加強主動出擊致勝能力,才是在產業中能取得較優的戰略地位關鍵,業者與官方已在努力,但還有提升空間。
聯合晚報 2011/07/14 呂俊儀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