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英認為應加強含人類成分動物研究監管力度

在當前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利用移植技術或基因技術將人類細胞或遺傳信息注入動物體內後進行研究是個普遍現象,而此類研究涉及許多敏感話題,​​常常引起爭議。 7月21日英國醫學科學院發布了一份名為《含人類成分動物(ACHM)》的研究報告,就此問題展開研究,並呼籲政府對ACHM研究加強監管,以確保科學研究能在公眾的支持下、在倫理道德界限內健康有序發展。

ACHM,生物​​醫學研究中的“類人體樣本”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運用複雜技術手段使人類細胞或遺傳信息融入動物體內已不是難題,而這種手段為理解人類各種生理機能、研究疾病治療新藥和新療法提供了很大便利,因而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中廣泛應用。如今建立動物模型已能較好地體現人體的生理狀況,這些動物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人類樣本,使得人類在與各種疾病的對抗中不斷摸索出新的手段。而這些用於研究的動物,則被稱為含人類成分動物。

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小鼠是最為常見的研究對象,而其中多數小鼠都被研究人員通過“加工”變成了ACHM,小鼠也就成為了ACHM的典型代表。如有的小鼠攜帶有人類基因,被廣泛應用於人類各種疾病的研究;有的小鼠體內植入人類癌症細胞,被用於研究癌症的發病情況,試驗新藥或新的療法;還有的小鼠體內會注入人類幹細胞,被科學家用於研究人類大腦在中風之後的自愈能力;更有甚者,還有科學家會利用人類細胞重建小鼠的免疫系統,用於研究所謂的“世紀絕症”——艾滋病。

除小鼠外,其他動物也被醫學界越來越多地“加工利用”。有科學家就曾利用基因組中帶有可生成一種特有蛋白的人類基因的山羊,​​來研究如何治療凝血障礙疾病。

ACHM研究獲普遍支持,但仍難逃倫理爭議

在生物醫學領域,大部分利用ACHM的研究並沒有引起倫理爭議以及監管者的關注,但正如英國醫學科學院報告所言,此類科學研究的飛速發展,可能引發ACHM的大量應用,人類倫理道德和管理規範的底線遲早要遭受挑戰。

為起草該份報告,英國多家研究機構專家組成研究小組,對來自英國各學術機構、政府、企業、動物保護組織以及專業團體的專家們的意見進行了匯總分析。為了了解公眾看法,研究小組還專門展開了一個獨立的公眾參與項目,讓公眾自由表達對ACHM研究的看法。結果表明,大部分的參與者對那些能夠改進人類健康或對抗疾病的研究持支持態度。

但這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讚同ACHM研究,更不意味著此類研究已經在學界和公眾視野中習以為常。報告指出,那些涉及人類大腦、生殖系統和人類外部特徵或行為特性的ACHM實驗,往往會引起科學團體和公眾的高度關注。

例如,有科學家將人類的神經乾細胞植入動物(如猴子)的大腦中來研究帕金森綜合症,人們就會對此產生疑問:大腦中含有人類細胞的動物是否會產生人類的意識,進而出現“類人類”行為?正如一位公眾參與項目的參與者所言:“我不會對ACHM研究有什麼懷疑,除非其涉及人類大腦,那就走得太過了。”

政府應加強對ACHM研究的監管力度

對於ACHM研究的現狀和發展前景,英國學界有著較為清晰的認識。醫學科學院的報告指出,雖然英國有著世界上最為嚴格的動物研究管理體系,但英國公眾和科學界都一致認為,在此類研究實踐中,英國應該走在世界前列,做出表率。

研究小組的負責人、英國劍橋大學的馬丁·博布羅教授指出,ACHM研究領域十分複雜,科學界、監管層以及公眾之間應該保持不斷的溝通交流,才可能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

報告建議英國政府在現有的動物研究規範體制內設立一個國家級專家委員會,對某些敏感的ACHM研究提出特別指導意見或建議。同時報告還建議將ACHM研究劃分為三個層次,針對不同層次實施不同力度的監管:對於大部分僅是利用動物來進行一般性研究的項目來說,現有的監管力度即已足夠;對於可能引起某些爭議的小部分研究實驗,則應在獲得專家委員會的首肯後才可進行;而對於極少數會引起極大爭議的研究,至少在其潛在影響沒有被全面認知之前,不允許進行。

博布羅教授表示,雖然目前英國還沒有發現有第三類研究,即會引起極大爭議的研究在進行,但未雨綢繆,現在開始討論這些問題,是為了將來監管機構能夠在科學界和公眾都支持的情況下做出最明智決策。

在人類科學發展史中,倫理爭議是一個永遠存在的話題,而如何在推進科學研究進程中最大限度減少倫理爭議,也成為一國科學進步程度的標誌之一。英國在生物醫學領域能夠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與其在這方面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所以英國醫學科學院主席約翰·貝爾教授在對此份報告進行評論時才會自信滿滿地說,相信英國科學界會很好地處理這個問題,引起國際重視,發揮英國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領導作用。

科技日報 2011/07/25 劉海英

相關連結
Regulations proposed for animal–human chimaeras (Natu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