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丘成桐:台灣缺乏深度基礎科學

中央研究院士、哈佛大學講座教授丘成桐今天表示,有能力做有深度基礎科學和跨領域學科研究的學者不多,台灣尤其缺乏,假如台灣科技要在10、20年追上西方,非加一把力不可。


丘成桐現任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兼任數學系系主任,是國際有名的數學家。他今天參加第3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頒獎典禮,會後進行「基礎科學的未來發展」小型演講時作上述表示。

丘成桐說,台灣在跨領域學科上的鼓勵遠不如美國。其中1個原因在於過早固定學生的讀書模式,從小學到中學就受到考試的限制,一切以聯考為目標。進入大學第1年就須決定念哪一系,極難有其他的選擇。

丘成桐指出,台灣研究資源大致上以政府和資深教授來作決定,假如這個制度繼續下去,年輕學者很難超越資深教授,在既得利益學者把持下,制度不易改變。

他說,就基礎科學領域而言,發揮個人志趣是很重要。創新就有個人風格,如繪畫、文學寫作。假如凡事有共同意見,就變得像填鴨式教學,可以有效,但不見得有突出成果,必須想辦法讓年輕人有表達自我思想的管道。

丘成桐認為,一個解決辦法是大量留學生回國,用新的思潮來改革這種過時的學術和教育制度。但台灣提供薪水比中國大陸少很多,大量優秀人才流入大陸,這對台灣的學術界是個重大衝擊,政府必須想辦法解決。

他表示,亞洲基礎科學的前途是宏大的。在美國或歐洲,經費已大不如前,台灣和大陸正可迎頭趕上。台灣的大學應該大量邀請一流的非華裔學者和留學生到台灣長期訪問或工作,這種衝擊將是深遠而有意義的。他認為,有了大量留學生、外國學者、足夠的經費和良好的環境,台灣科學的發展,10年內當有相當的成就。

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說,國科會審查是同儕審查,資深教授會審查資淺教授,也有可能資淺審查資深,大家對新領域不熟悉,不容易通過,但資深教授有資源優勢,比較容易跨出去。獲取為5年新台幣500億元經費的大學,也有提供經費鼓勵新領域的研究。

李嗣涔說,跨領域的學者永遠是很少,鑽研一門學問需要10年、20年,鼓勵學者跨領域合作。

中央社 2011/08/06 林思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