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打掉這座看不見的高牆

英國可能碰到近年來最不愉快的秋季開學。學生惴惴不安,因為明年起學費要大漲;尤其對窮學生來說,今年甚至可能是得以留在學校 的最後一年。教授們當然也不開心,因為學校的經費大減,影響研究和教學。圖書館經費也減縮,沒錢買書,又沒錢訂購期刊,對於以研究為導向的學校,傷害尤其 深。



受到經費削減所迫,英國大學和若干研究圖書館聯手對長期訂閱的電子期刊資料庫展開強勢的討價還價。過去買書和訂購紙本期刊是圖書館支出的大宗,但是自從電子期刊挾著強大的資料庫出現後,圖書館的花費有了顯著變動,十多年來,每個圖書館都投資大筆經費購買資料庫的使用權。

百年之前的期刊文章彈指間可以尋得,還可以列印,這是電子資料庫的神奇之處。閱讀者不必再為了區區幾篇文章,終日埋葬在陰暗不通風的書庫,也不必 遷就圖書館開放時間,省下許多時間和精神成本,圖書館也節省了可觀的藏書空間。對於新興大學和研究機構,電子資料庫尤其可貴,它具有超英趕美的神奇效果。 只要肯花錢,一所新大學藏書可迅速追上如牛津、哈佛這樣數百年老店。於是許多學校不計成本大量訂購各種資料庫。

不過最近檢討資料庫的聲音愈來愈大,原因之一當然是經費。訂資料庫並不便宜,大型資料庫訂費動輒每年數百萬美元,這鉅額數字把所有私人閱讀者全排除於外,個別讀者若要單買一篇文章,哪怕是一頁的序言,都需好幾十美元,資源分配極不公平。更重要因素則是,資料庫本身並不擁有版權,是透過與個別期刊的協議,包裹上千的刊物出售,包裹價格驚人,但是個別刊物每年分得的利潤卻有限。許多大型出版集團擁有龐大的授權資料庫,透過不斷的購併,幾乎形成壟斷。Wiley-Blackwell,Elservier,ProQuest,JSTOR,Project Muse等,均為眾人熟悉的例子。

這些大型資料庫包含的個別文章,許多是國家經費或私人基金會贊助研究的成果。納稅者或捐款者的錢最後卻圖利了少數出版財團,自然引起知識社群愈來愈多的不滿。

學術資訊應可共享

《衛報》專欄作家George Monbiot引述德意志銀行的報告,指出像Elservier和Wiley-Blackwell每年利潤都逾40%,相形之下惡名昭彰的梅鐸看來都像社會主義慈善家。

梅 鐸旗下的《泰晤士報》電子版,每天收費一英鎊(50元台幣),但是在24小時內,讀者可以無限量下載。其實《紐約時報》亦復如是,電子版訂費每周3.25 美元,可無限使用一百多年資料庫。《紐約時報》零售價平常是2美元,周日版則為5美元,電子版顯然划算得多。尤其重要的是,無論《泰晤士報》或《紐約時 報》的內容全是自製,公司還要負擔人事成本,虧損連連。而這些大型資料庫完全不創造內容,只是用電腦程式整理現成的內容,所得卻如此驚人。更令人不能苟同的是,它們昂貴的價格排斥了獨立研究者;在學院、研究機構和社會間築起了一道看不見的高牆。

七月,力倡自由資訊的網路名人Aaron Scwartz,因為下載將近JOSTOR學術資料庫近1/5內容而遭起訴,罪名包括竊盜,但成萬網民給予聲援,號稱「非營利」,而實際上牟利的JOSTOR嚇得噤聲。

上個月美國有22所大學也發起「開放獲取機構聯盟」,願免費提供公眾這些學校的學術成果。這是對資訊壟斷的挑戰,也是學院企圖打破學院內外藩籬的努力。雖只是個開端但令人鼓舞。學院集體自覺將有助於縮減隨時隨地可見到的地區、社群、貧富間的資訊及知識差距,讓學術資訊與知識不再是學院內少數人的專利,而是公共領域的共享資產。


蘋果日報 2011/09/03  杜念中 社長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