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科技化教養 改變傳統學習模式

父母親帶孩子出門前,往往會攜帶大包小包的尿布跟玩具、催促孩子換衣服等等。但近來,越來越多父母親在出門前,準備的是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或遊戲機。

在養育小孩過程中,這些都是可供選擇使用的科技產品。除了兒童電視頻道,還有大量教學光碟及手機學習應用軟體,這些在教育領域受到歡迎和推薦。


適當使用電子產品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SW)新聞系主任凱塞琳•露姆碧(Catharine Lumby)認為,當電子媒體的娛樂內容牽涉到兒童時,原初目的往往被不正當地扭曲。露姆碧是《看電視對孩童的好處:養育21世紀的孩童》(Why TV is Good for Kids: Raising 21st Century Children)的共同作者。

她說:「這是中產階級迷思,認為只有讀書才是學習。」她補充,澳洲兒童電視節目規定需向教育專家諮詢。

露姆碧也承認,看太多電視不是好事,其他事情也是如此,要如何取得平衡才是重點。現今媒體已發展成為互動媒介,可以提供兒童作為教育工具之一。「有好的證據顯示,兒童進行線上互動活動時,可增進他們的識字程度。」她說。

然而,其他專家相信科技媒體的比重過高並不恰當,應該要將學習的過程融入在人與人的接觸和組織化學習。

語言病理學家黛比•尤麗耶(Debbie Yuille)持有兩面看法,她說:「我認為iPad鼓勵視覺學習,但可能無法作為語言學習的工具;父母親最瞭解自己的孩子,可以和孩子互動,電腦就做不來。」

家長看法不一

父母親們運用科技作為孩子的教學媒介時,也面臨各式挑戰。羅賓森太太是一名家庭主婦,家庭生活嚴重倚賴科技,家裡有4台電視、3台iPad、3台筆記電腦、2台遊戲機、2支iPhone、1台iPod和1台可攜式DVD播放器。「孩子們玩Wii的運動遊戲是很好的協調訓練,唱歌遊戲則可以培養他們的信心」她解釋。

長輩的科技產品升級時,孩子們自然可獲得中古機型,羅賓森太太說:「大女兒薩莉(Zahlee)有自己的iPad,我都會確認他們使用飛航模式,所以小孩不會無意間就連上網路或不小心下載應用程式。」薩莉通常在睡前使用10分鐘的iPad,包括讀電子書或玩遊戲。

羅賓森太太表示,科技產品陪伴她許多時光,尤其是先生出國工作時,她說:「如果我需要5分鐘的安靜時間,孩子們就在一旁使用iPad。」

至於看電視的習慣,孩子們每週看澳洲電視網兒童頻道約15至20小時,也會和父母親一起看新聞。

患了科技成癮症的羅賓森太太也讓孩子花許多時間進行戶外活動,她知道電視和網路常被認為是大腦的垃圾食物,也明白自己的教育方式引來許多批評,卻對家庭教育的需求有相當自信,覺得自己的腳步領先,以迎接未來的科技世代。

澳洲每天有無數家庭面臨到孩子的要求說:「媽,請問我可以有iPhone嗎?」巴博•拉甘薩(Barb La Ganza)的5歲女兒因在校接觸到小工具軟體,放學後也問了相同問題。

拉甘薩說:「我在南非長大,到8歲只允許在晚間6點到10點間看電視,但我不覺得曾經錯過了什麼或因此缺乏什麼能力,而且我有很棒的童年。」

拉甘薩認為,智慧型手機等工具可能導致人際疏離,但他不認為這些科技產品對孩童的心智有害。「他們只是沒有想到除了玩手機之外,還有其它事情可以做。」她說。

她決定讓孩子自己找尋休閒娛樂方式,她說:「我的孩子早上起床後玩拼圖和畫畫,她們不是沒有事情做。」拉甘薩也不是要讓女兒成為原始人,偶爾會在室內運動場看電視或在祖母家看兒童光碟,或把玩手機的內建相機。

她認為,比起看影片消磨時間,一起唱歌或在餐廳等待時畫圖是能互動也不無聊的方式。「我不想批評其他父母親,但我希望孩子們在咖啡店內還是可以自處,這比瞪著螢幕看好多了。」她說。

拉甘薩明白,孩子們長大後的環境必定會受到科技的包圍,現在學校已經有機會使用電腦和iPad,她還是相信女兒們的自我學習方式可以獲得更多。「她們是否會落後給那些通曉科技的孩子,你當然會擔心。但身為父母的擔心有很多,她們在學校有不少時間花費在科技產品的接觸上。」拉甘薩希望孩子到青春期再接觸社群網路,至於智慧型手機最後可能也得放行,「但不能用太久。」她說。



台灣立報  2011/10/10 陳玫伶



相關連結
Kids and computers - a case of give and tech? Catharine Lumby on Why TV is Good for Kids (News.com.a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