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iPhone效應 嵌入式設計正快速走向標準化

多位研究消費者行為的工程師在一場座談會上認為,嵌入式系統開發往標準化平台發展的趨勢必定會加速;而其原因都已展現在07年最具影響力的消費性電子產品──iPhone上。


Smart Design交互設計總監Jason Short認為,iPhone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之典範,響應了Tech Online總編Patrick Mannion指iPhone是「軟體設計和消費者體驗的完美佳作」的說法。

Portelligent 總裁David Carey則把iPhone稱作一個“數位化座艙(glass cockpit)”,其最卓越功能是「幾乎完全消除了鍵盤的需要」,將用戶導入其觸控式螢幕的完美體驗。他認為iPhone的成功讓工程師重新考慮消費者使用電子設備的方式。反過來說,這又使得設計重點從嵌入到產品的硬體,轉向能夠實現應用並詳細描述使用者介面的軟體。

Carey 說,當他的公司在開發某個產品時,第一件事情就是帶回家「讓老婆和小孩測試一下」。他想知道它的使用者介面是否能讓他在技術知識上相對欠缺的家人很快就能上手,而不需要求助於使用者手冊。他表示,在這樣的測試中,很多產品都顯現了很高的故障率,十有八九會出現「影響可用性的重大缺陷。」

關於這一點,LinuxWorks行銷副總裁Robert Day援引了VCR的例子,將之稱為一個無法透過“家人測試”的經典失敗案例。他指出,有很多人從來都沒有學過如何去設置他們的VCR,甚至連時間設定都不會。但是VCR的後繼者TiVo卻能夠「在幾分鐘之內讓小孩和非技術人員學會操作」。

Day表示:「這是一個巨大的成功,而且是軟體帶來的成果。它是一個開放式標準平台,不僅可靠,還具有一個一流的使用者介面。」

NI(National Instrument)客戶運作副總裁John Graff舉了另一個例子──為樂高(Lego)設計機器人玩具,來解釋軟體是如何簡化嵌入式系統以便於消費者使用的。他說,在開發一個孩子們必須能作業的介面時,精簡的才是更好的。

Graff表示,在這些玩具取得成功之後,他呼籲他的工程師要在非消費型產品的設計上,開始採用不同的思考方式:「我們將這些產品的功能放到一個專業的環境中去驗證。」

座談會的與會人士一致認為,要簡化一個電子產品以使之更簡單易用,反而需要更複雜的軟體設計。Short表示:「每件產品都有很多層功能,其中沒有一個是緊密關聯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另一個本身就很複雜的軟體層,讓一個非常複雜的應用顯得非常簡單。」

Carey 則指出:「另一個導致向標準化平台過渡的趨勢以及更多依靠軟體的原因,就是產品的成本因素。隨著晶片設計成本升高到一個極高的水準,工程師往往會習慣性地認為前一年的硬體設計是足夠的,至少可以再用一年。為了降低成本,軟體創新可以給舊晶片帶來新活力。我們要摒棄那種認為產品內部硬體創新是成功關鍵的想法。」

他補充指出:「工程師應該不停地問自己,在某款晶片設計真正過時之前,他們能使用多長的時間?」

另一個迫使設計人員必須將在硬體之上依賴軟體程式的趨勢,則是將不同產品整合在單個環境中的需要。與會專家舉了這麼一個例子──汽車的儀表板:它正快速朝一個顯示螢幕發展,顯示從音訊、視訊、引擎診斷資訊、衛星導航到交通警報的所有資訊。要避免產生混亂,就必須設計出一套能夠有效地將各個元件整合在一起的硬體。

NI的Graff表示:「有很多產品雖然功能齊全,卻無法滿足快速上市的要求,除非能夠將更多的重點放在軟體設計上。」

回到iPhone這個話題上,Portelligent的Carey將摩爾定律(Moore’s Law)和消費者進行了對比:「按照摩爾定律,所有的數位式電子設備確實能每隔18個月就可在性能和功能上成長一倍,但是使用者接受產品的步伐卻跟不上。人的大腦機能不可能每18個月就增強一倍。」

他指出,當蘋果在手機領域上的很多競爭對手,都千方百計要滿足摩爾定律,以消費者無法接受其“創新”的速度推出大量新產品和新應用時,蘋果卻前進得「非常慢」,從iPhone問世以來僅僅推出了兩到三款新版本。

而「蘋果則對此非常滿意,因為iPhone的銷售量穩定提升,消費者也逐漸被帶動起來。有時候你必須慢下來,才能醞釀下一次衝刺。」Carey表示。

文章取自電子工程專輯 2008-4-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