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中央 更新日期:"2009-12-29" 記者:文 陳慧真
一年來,吳小姐的母親因罹癌進出醫院數次,回想陪病時光,「真的是太累了,我們後來還是決定請看護」,吳小姐說,在母親住院的第一週,父親每天上午7點到醫院,陪伴母親到晚上7點,再由她或弟弟接手,輪流照顧母親,而母親因為身體不適無法一覺到天亮,除了需要幫忙翻身,還要注意點滴打完沒,她晚上幾乎不能睡,隔天早上還要趕8點半上班打卡。
她說,這樣的生活持續一週後,實在撐不下去,決定請看護,但即使請了看護,父親還是不放心,仍會到醫院陪伴母親,「去陪病是很自然,從我媽去住院時就很習慣了,也會體諒護士實在很忙」。
吳小姐的經驗反映典型的台灣陪病文化,相信對不少人來說並不陌生,然而,是不是每個人住院時都有家屬可幫忙照顧?每個家庭都請得起看護嗎?隨著高齡少子化社會的來臨,醫院是否該提供良好的照護制度,避免發生「一人倒,全家倒」的情形,值得深思。
SARS疫情 促成全責照顧制度
事實上,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早已引發醫界對陪病文化及看護制度的檢討;當時台北市立和平醫院爆發 SARS 院內感染,不少病人家屬及看護工因感染而過世,凸顯國人「一人住院,全家住院」及聘請看護的陪病文化,可能增加院內感染機會的問題。
後來,考量歐美國家的醫院是由受過訓練的護理助理員執行基本護理工作,協助正式護理人員照顧病人,日本、新加坡也以完善的「全責護理」取代家屬留院制度,台北市政府衛生局2003年9月起在中興醫院、和平醫院、忠孝醫院、陽明醫院及仁愛醫院試辦全責照顧制度。
2005年,台北市政府整合市立醫院成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持續實施「住院病人全責照顧制度」,即病房助理在護理人員指導下,提供住院病人無法自我執行的生活照顧,例如梳洗、協助進食、活動及安全維護等工作。
至今台北市聯合醫院的九大院區中,實施全責照顧制度的院區,除了2003年試辦的中興、和平、忠孝、陽明及仁愛院區,去年下半年加入婦幼院區,並擬於今年度擴大至松德院區。
衛生署2006年起也推動「全責照護試辦計畫」,2007年正式實施後,目前參與的醫院包括署立苗栗醫院、花蓮醫院、嘉義朴子醫院、台灣基督教門諾會醫院和成大附設醫院。
病房助理員協助照顧 病患不用額外付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以「全人照護、追求卓越、市民健康」為願景,所實施的全責照顧制度是針對內、外科病房及婦科個案,凡經過護理人員評估需要生活照顧的病患,會由病房助理員協助照護,服務對象以路倒、獨居老人及中低收入戶等弱勢者為優先。
病房助理員屬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編制內員工,由於他們的薪資是台北市政府編列預算支付,接受全責照顧的病患不須付費。人力分配上,以40床的病房來說,每五床配置一位,共配置八名病房助理員,但這八名病房助理員分三班輪流照顧病人,舉例來說,白天班由三人值班時,等同一人照顧13床,但不是每一床病人都需要生活上的照顧。
「照顧也是有條件」,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護理部部主任王祖琪表示,全責照顧並非一對一照顧,而是一對多,因此會視病人情形提供照顧;例如,病房助理員照顧的病人可能是手術後第一天很痛無法自行梳洗,第二天當病人可以自己下床,則提供部分幫忙,第三天可能就是病人尋求協助時才提供服務。
她並以婦科個案說明分工情形;倘若病人因婦癌動手術,手術後傷口可能會局部出血,就會由護士清理傷口、換藥,病房助理員則是幫忙刷牙、洗臉、翻身及更換產墊等。
「全責照顧制度以台北市推得最早,制度也最完整,成了其他單位的參考範本」,王祖琪說,台北市議員非常支持,從2003年至今,每一年預算都是新台幣1億4,000萬元以上,今年甚至調高至1億6,000萬元,主要是將病房助理員的薪水從2萬3,000元調高至2萬5,000元。
病房助理員的條件是必須經過「照顧服務員」課程培訓,取得證書。所謂「照顧服務員」,即俗稱的看護,他們可選擇在醫療院所、護理機構、療養機構及其他社會福利機構或家庭內服務。
相較於一般看護可藉由累積工作時數賺取高薪,病房助理員一天只工作八小時領固定薪水,導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病房助理員編制為375人,自2004年到去年6、7月份,都有120至130個缺額補不滿。王祖琪說表示,在台北市政府同意增加預算,去年9月調薪後,缺額不到30個,今年初即補滿。
對於北市府願意調高薪水,病房助理員蔣世奇表示肯定。任職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滿五年的他,更稱讚全責照顧制度是項德政,「我每次都說住在台北市的人很有福氣,有全責照顧,家屬不需要請看護,不需額外付出,好處太多了」。
蔣世奇接受《全球中央》雜誌訪問當天,他的服務對象都是年紀老邁、獨居或家屬無法照顧的病人。其中,獨居的賢老先生就是在家摔倒後送加護病房,轉至一般病房後接受全責照顧,談起蔣世奇的照顧,賢老先生滿意地頻頻稱好。另外,因失業心情不好、酒醉跌倒住院的羅先生,一開始全身無法動彈,如今已能自己下床,推輪椅練習走路,也非常感謝蔣世奇的照顧。
「照顧中風病人時感觸很多,家屬對我們可以提供服務真的很感動」,蔣世奇說,看到病人逐漸好轉也很開心,這是工作上的成果。中年失業後轉入此行的他,也鼓勵羅先生未來可投入病房助理員工作,並期待政府能全面實施全責照顧制度,增加就業機會。
照顧服務員團體 質疑全責照顧成效
不過,也有團體擔心若實施全責照顧的醫院強制不可請看護,將會剝奪照顧服務員的工作機會。
目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實施全責照顧制度,但並未強制家屬不可請看護,有些病人接受病房助理員幫忙之餘,家屬還是會另請一對一看護。
中華看護病患服務聯盟成立宗旨之一即是提升勞動者品質,增加照顧服務員就業機會。聯盟理事長曾文進表示,全責照顧制度實行至今,雖對照顧服務員市場造成影響,但影響有限,許多病人仍需要一對一照顧。
談到對全責照顧制度的看法,曾文進說,「並非很贊同」,考量醫療品質,由一個人照顧七個人,無法符合病人人性化、細緻化及舒適度的需求。他更質疑此制度是將護士人力不足的部分轉嫁到照顧服務員。
長年接受委託培訓照顧服務員的曾文進認為,在政府單位未強力要求之下,醫院不增加護士人力,導致社會對照顧服務員的要求越來越高,「護士只有用藥、打針等醫療行為,病患請了看護後,其餘事情都交給看護做」。
「即使只是灌食,如果沒做好,可能會導致吸入性肺炎」,曾文進表示,不比護士擁有專業學歷與國家考試認證,背景來自各行各業的照顧服務員只有接受90小時的訓練,為何要承擔這麼多的專業照顧工作?
曾文進更表達他對照顧服務員教育問題的憂心;除了質疑目前的課程是否足以讓照顧服務員應付實務工作,他表示,照顧服務員配合醫護人員的同時,也要考量家屬的立場,如何扮演中間者的角色,以及身為一名陌生人,如何獲得家屬的信賴,加上可能一個月中受到多位雇主的委託,人際關係互動、心理調適,都是照顧服務員應該具備的能力,現今未提供相關課程。
「對照顧服務員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教育過程卻沒有在各方面做改善,是我最擔憂的問題」,曾文進認為,照顧服務員的功能應該是幫病患買東西、協助行動安全,以及透過研究照顧方法,例如多種協助翻身方式,提供病患更細膩、更舒適的照顧。在他看來,護士將工作轉嫁給看護的情形,在全責照顧制度上更為明顯。
曾文進說,現在只有公立醫院實施全責照顧制度,可見並不完全符合社會的期待,若是好政策,私立醫院也會跟進。
全責照顧實施後 陪病率大降
究竟看護工作該由護士還是家屬來做?這是張小姐心中的疑惑,日前她的父親住院,入院的第一天,沒有家人陪伴、行動不便的父親,有喝水、下床等需求時都會按服務鈴請護士幫忙。由於父親按鈴次數頻繁,張小姐當晚接到院方來電,院方表明「護士沒空處理這些事情」,要求一定要有人到病房照顧,從此,張小姐全家輪流陪病照料,但最後還是請看護照顧。
另外,在護士人力上,國外的比例是一床配置一名護士,國內評鑑最低標準是一床配置0.4名護理人員,差距為2.5倍,王祖琪表示,白天班一名護士要照顧十床病人,怎可能照顧到細節部分?即使在國外,也有護佐協助護士看護病人,因此,護士和病房助理員間屬於分工機制,並非工作的轉嫁,兩者工作項目劃分得很清楚。很多看護會換管、抽痰,這是逾越本分,屬於違法的密護行為。
王祖琪也強調,病房助理員的產生並非取代護士,而是取代家屬的照顧。「全責照顧制度最大的指標,就是陪病率從施行之初的百分之七十幾,降到現今的百分之二十幾」,她說,依院方調查發現,陪病率無法再下降,起因於有百分之二十幾的家屬非要親自陪病,未來也將就這點深入研究。
相對於曾文進對全責照顧制度抱持質疑,王祖琪說,因應高齡化社會,這個福利政策遲早要推動,台北市做這麼久,沒有越做越小,反而規模越來越大。
高齡社會下 全責照顧是必然趨勢
高齡、少子化社會的隱憂確實也促使衛生署推動「全責照護計畫」,「在20年前,走入病房,幾乎是全家在裡頭埋鍋造飯」,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處處長鄧素文說,國內有很盛行的陪病文化,源於家庭親情,還有「陪病才孝順」的社會期待。
王祖琪指出,在國外,家屬不需要在醫院陪伴病患,而是全部交給護士,但這是因為病患自費、個人保險公司給付金額比較高;在台灣,健保只有給付醫療處置部分,民眾若想以繳交國內稅收的金額來要求國外的服務,現狀是無法符合需求的。
不過,她說,隨時代變遷,子女因為工作繁忙無法照顧,陪病文化在都會區逐漸消失,而在人口老化、生育率低的趨勢下,可以想見二、三十年後,會有許多病人沒有家屬照顧。
考量醫院有各種等級,評鑑時,護士人力配置上只能採低標準,衛生署除了以獎勵費鼓勵醫院增加臨床人數,同時也補助推動全責照護計畫的醫院,希望提升照護品質。不同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病房助理員是院內員工,病患不用付費,衛生署的計畫是約六到十名病患共聘一名照顧服務員,每名病患一天需要付600元。
至於未來國內會否全面實施全責照顧制度,鄧素文坦言經費是關鍵之一,「台北市三、四百床要一點六億元人事費,全台有多少床?」,若全面實施,經費非常可觀。
目前署立醫院推動全責照護計畫,只能做到共聘機制與對弱勢、中低收入戶不收費。倘若未來要全面實施全責照顧,鄧素文認為,對弱勢族群應該不收費,但為確保不浪費資源,應該由醫院、一般民眾與政府共同負擔費用,才會懂得珍惜。
「未來十年大家會更體會到全責照護的重要性」,鄧素文說,在國內不習慣共聘、喜歡固定看護的文化下,其實就一對一的看護而言,現今全責照顧制度並未構成失業威脅,隨老年人口的增加,社會對照顧服務員的需求也會越來越高,未來若全面實施全責照顧,對照顧服務員就業一定有幫助。
在各類醫療、照護機構都需要照顧服務員的情況下,鄧素文也提醒,一人聘請一名看護就是占用資源,這也是為何署立醫院採用共聘制度。至於照顧服務員的現今教育是否該改善,她認為,當初90小時訓練內容是衛生署、內政部、勞委會邀集專家學者共同擬定,推行到某一階段,都應該檢討課程是否該調整,以確保符合職場需求,若有需要增加溝通協調的課程,可以在下次調整課程時討論。
「全責照顧是早晚要做的,但不可能一步到位」,鄧素文說,衛生署目前將幾個可行的推動模式建立好,確保弱勢可以受益,同時要讓民眾有需求感,將有無全責照顧列入他們選擇醫院的考量,才能促使醫院至少部分病房要有全責照顧。
深信全責照顧是必然趨勢,也是政策走向,鄧素文認為,目前社會氛圍是「有看到需求性而沒看到迫切性」,衛生署現今就是在預作準備,要讓民眾慢慢了解,逐漸擴大,如此一來,才能避免看到迫切性、需求暴增時的措手不及,當時間點到了,就水到渠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