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手機滿天下,然而這種歷來最普及的科技產品,不僅在世界各國各有不同名稱,而且使用者文化也具有獨特的地域色彩。
手機最重要的功能自然是通話,不同國家的「長舌」程度也不同。美國人滔滔不絕,平均一個月七八八分鐘,反映了低廉的費率;屬地波多黎各人一個月講上一八七五分鐘。德國人沉默是金,只講八十九分鐘;日本人也只有一三三分鐘。
在公共場合使用手機,也反映出風土民情。「馬德里完全大學」社會學教授蕾森多年前研究發現,馬德里與巴黎市民講手機最大方,杵在人行道上也照講不誤;倫敦人就比較閉俗,通常集中在地鐵站出口等特定地點。
在巴黎街上講手機干擾到別人,很容易被吐槽,但倫敦人比較逆來順受。如果是在和別人面對面談話時手機響起,巴黎人和倫敦人習慣退到僻靜處說話,但馬德里人不管這一套,甚至會邀請面前的朋友加入通話。馬德里人也認為不接電話很失禮,因此很少使用語音信箱。
蕾森認為這些差異反映了三座城市對街道空間的不同認知。倫敦人認為街道是供人行走的地方,如河水和河床,川流不息。巴黎人覺得街道是用來漫步的,隨時都可以停下腳步。至於馬德里人,街道和自己家沒啥差別,在自己家裡講電話礙著誰啦?
從硬體來看,雖然知名手機業者都是跨國經營,但並不妨礙地域特色的百花齊放。中國由於經濟發展快速,法規管制寬鬆,山寨機大行其道。印度男士很少穿外套,手機習慣置於襯衫口袋,因此小巧機型較受歡迎。印度女士喜歡用手機袋,但主要是為了保值:轉手時賣個好價錢。
手機通訊要靠基地台,在義大利天線顧人怨,經常被迫偽裝成招牌甚至十字架。歐洲東陲的摩多瓦共和國,基地台天線卻是繁榮的象徵,樹立時民眾還會慶祝一番。
美國羅格斯大學通訊學教授卡茨認為,個人通訊科技的發展將殊途同歸,超越地域文化的歧異,基礎設施、對品味與功能的要求將趨於一致,他在二○○二年借用德文創造了新詞彙「機器精神」(Apparatgeist)來描述這種趨勢。
近來的發展似乎證實卡茨所言不虛,蕾森在幾年後再度對馬德里、巴黎與倫敦進行調查,發現三地的差異已大幅縮小,只不過馬德里人還是不肯用語音信箱。蕾森認為這一方面代表「機器精神」發揚光大,一方面顯示民眾的生活日益複雜,對手機也倚賴日深。
中國時報 2010/01/24 閻紀宇/綜合報導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輔具也是一樣,都會有文化上的差異。如洗澡機是日本慣用的大型輔具,因為日本人一定要泡澡,雖然看起來有點像自動洗菜機。超低矮離地只有五公分的電動床也只有日本人想得出來,因為要搭配榻榻米。台灣特有的改裝三輪機車,是的別的國家不會有也不敢有的輔具(改裝沒有標準)。歐美的溝通輔具通常在亞洲區不太適用,因為亞洲語系是圖形文字,同音字太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