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智能電網發燒 洐生商機起飛

來自智能電網所衍生的龐大商機,充滿想像空間,包括電錶、重電機、能源、電力,甚至高科技公司都想搶食這塊大餅。

     美國、中國、歐盟等國為了避免生態浩劫,紛紛砸下鉅資,布建智能電網市場,以儲存、調度再生能源。來自智能電網所衍生的龐大商機,充滿想像空間,包括電錶、重電機、能源、電力,甚至高科技公司都想搶食這塊大餅。


     各國正紛紛開始布建智能電網,幾年之後,電力公司就不用派員挨家挨戶抄電表,家庭與廠商的數位電錶會連結無線或有線通訊網路,自動回傳用電資料給電力公司,而且傳輸過程中的電能損耗可望大幅減少。家庭與企業也能從數位電錶,看到自己的用電度數,概算現有電力成本,決定是否安裝太陽能等再生能源。


智能電網 降低輸電損失

     智能電網崛起的原因有四項,首先是因為各國發展乾淨能源,需要將大比例的間歇性能源接入電網。像太陽能與風能發電在一天裡變化幅度劇烈,其中風電具有密度低、不穩定、不連續的特性,風電聯網會引起電能品質的下降,必須藉由資訊化、自動化、互動化的智能電網,透過數位運算方式,決定配電優先順序。未來各國乾淨能源佔發電比重都將比現在成長50%以上,智能電網的發展是必然的趨勢。

     第二是因為傳統老舊的輸配電網在傳輸過程損失率高,每年損失金額達170億美元以上,同時也增加火電廠的負荷。改用超導線纜或建築特高壓輸電系統後,可大福降低損失率,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

     第三是傳統電網與用戶端無法互動。在用電高峰時,電力公司無法提前調配低成本的發電方式,而必須透過規模較小、效率較差的天然氣或火電廠來做緩衝。過去電力公司固定派員到府抄表,無法隨時掌握居民用電量的變化。

     透過智能電網,使得電廠、傳送系統及分配端能夠有效預估用電量需求,達到最佳供電模式及電力資源分配。而用戶也能夠透過即時用電資訊,掌握不同供電商的電價,有助於實現電力市場的完全競爭。

     第四是傳統電網穩定性不足、不易維護、同時用電監管不足。部分輸電設備的故障會造成整區的停電,故障時需人工檢查排除故障,但透過智能電網的監管,電力公司能夠將電力繞過故障的部分輸送,減少停電的損失。

     美率先倡 智能電網概念


     美國率先於2001年提出智能電網概念,2003年規劃「The Grid2030」,2009年制定智能電網相關草案。2009年4月美國能源部宣佈將投資34億美元用於資助智能電網技術開發,6.15億美元用於資助智能電網的示範項目,並計劃3年內更換4000萬個電表。

     歐洲也在發展「超級智能電網」,在執行上,除了智能電表的更換,也特別重視儲能技術,希望將非洲北部的太陽能有效儲存,達到靈活調配控制電流的目標。另外發展高壓直流輸電,將分散的各國市場整合成歐洲通用電力市場,並進一步連接非洲北部國家進入歐洲電力系統。

     中國投資 金額達4兆

     中國相較於其他國家,在智能電網的推動方向較為不同。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於2009年5月提出建設強智能電網三個階段。2009-2010 年是第一階段,先制定發展規劃,試點關鍵技術;2011-2015年是第二階段,進入全國建設階段,將突破關鍵技術,廣泛應用關鍵設備;2016-2020年是第三階段,將全面建成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

     國家電網強調中國智能電網不會僅側重於配電及用電側,而是包含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共六個環節,具有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互動化的智能技術特徵,整體投資金額預估將高達4兆人民幣。

     在特高壓建設上,根據國家電網計畫,到2020年將建成特高壓交流輸電網線路長度4.45萬公里、變電容量3.36億千伏安,以及特高壓直流建成輸電容量達1.02億千瓦,預估總投資金額將達 7320億元,主要受惠個股為生產特高壓變壓器的特變電工、天威保變以及生產GIS開關的龍頭廠商平高電氣。

     至於數字化變電站,合計傳統變電站的更新以及新建的數字化變電站,2010至2015年平均每年數字化變電站投資需求為60億元,相比目前變電站自動化市場約35-40億元增長50%。目前能夠生產數字化變電站廠商有國電南瑞、國電南自、許繼電氣以及思源電氣。

     至於在終端用戶用電資訊採集系統(含智能電表),國家電網預計在4~5年內投資800億元用於下屬27個省網公司的用電資訊採集系統建設,用電採集系統的建設資金預計將達680億元。其中用於資料採集終端及能量管理系統的資金230億元。另外中國新增加上現有電表替換,共有1.7億只電表將在五年內替換,投資金額約為400億元。

     根據第一次智能電表招標結果,市場份額較高者為香港的高陽科技、威勝集團,以及中國廠商科陸電子,另外長城開發過去曾有供貨給義大利ENEL的經驗,佔義大利更換智慧電表需求的50%,未來也將同樣值得注意。




2010/01/25 旺報 【美商伯明翰投資管理/大中華基金研究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