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氏症出現新療法!包括台大醫院、台北榮總等醫學中心即將於今年加入跨國性基因療法計畫,利用病毒作為載體,把基因送進大腦基底核,一旦基因發揮作用後,就可以合成多巴胺細胞,改善手抖、四肢不協調等症狀。
台北榮總上午舉辦「巴金森氏病病友會」,上百名巴金森氏病病友親身體會各種輔具,透過大按鍵的電話、語音血壓計、人體工學筷及水果削皮器等輔具,讓患者生活更便利。
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吳瑞美現場演講基因治療,燃起了不少患者的一線希望,希望這項研究可以儘速在台灣進行,幫助改善手抖、日漸不穩的病情。
吳瑞美指出,多巴胺神經死亡是導致巴金森氏症的主因,如果能讓大腦內的多巴胺神經活過來,理論上就能改善巴金森氏症。目前國外已經完成了第二期臨床研究,初步治療效果不錯。國內多家醫學中心將在今年起參與第三期的人體試驗,將載著基因的病毒,直接打入患者大腦基底核,基因就可修復合成原本受損的多巴胺神經。
國內目前約有一萬多名無法自主行動的巴金森氏症患者,需要倚賴輪椅及旁人的照顧。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為「深腦部刺激療法」,儘管健保補助晶片費用,但病患還得自付80多萬元。提供晶片電源的電池,每三至五年就需更換一次,一顆電池費用高達40幾萬元,對一般家庭是一筆沈重的負擔。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國內僅有500多人接受「深腦部刺激療法」,這些病人幾乎都是董事長或是董事長夫人等經濟情況不錯的人。希望健保局可以提高給付,造福更多患者。
【2010/01/17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 台北報導】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