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大陸電子業 5年後趕上台灣

     觀察台灣電子股多年的兆豐證券總經理張明杰,以台灣電子產業發展的歷程來推估大陸電子產業未來的發展。他預測,未來3至5年,大陸電子業就有機會趕上台灣。發展的模式應該是美日加上台灣的綜合模式,也就是有擁有品牌的大公司,也會有純代工的中小型企業。

     對於兩岸電子業的未來,兆豐證券總經理張明杰提供一個以「台灣經驗」做比較的角度,去思考產業的消長及發展。他表示,「民國74至79年時期,台灣股市漲的是食衣住行產業股,因為當時台灣人均GDP在民國74年剛突破3,000美元,內需經濟正要起飛,對於民生需求物品要求也開始提高。」

     隔兩年後,民國76年台灣人均GDP來到接近5000美元的位置,儲蓄率攀上38.52%的歷史高點,因此民國74至76年,台股從700點漲到1千多點,漲幅超過5成,民國76年之後更是一路漲到79年初的12682點,漲幅高達10倍。

     民國82年,台灣電子業陸續掛牌,並且輪流大漲,因此可視為「電子業元年」。民國84年中旬,證交所編制了電子指數,股市焦點也就從金融及民生用品股,逐漸轉移到電子族群。經過16年後,台股已經都是科技電子業的天下。

     張明杰說,「過往美國放棄了電子業零組件,交給台灣業者代工,後來日本、韓國、加拿大等也陸續找台灣代工,因此台灣業者吸收了各國的規範、技術,也學會與國際大廠溝通的能力,成為了100分的代工國家。2000年前,科技業以PC為主,所謂的『MIT』,被稱為『Microsoft、 Intel、Taiwan』」。

     300家電子股 掛牌成對手

     「若以台灣過去的發展來看大陸,台股民國74至79年的期間可比喻為大陸的2000至2007年。」他如此表示。因為近5年來,上證指數從2005年中創下的最低998點,漲到2007年的6124點,漲幅達5倍,且大陸整體人均GDP也突破3千美元,部分沿海地區大城市甚至已經超過1萬美元;而且大量熱錢湧入,人民幣匯率改革後也開始走升,大陸外匯存底至2007年底達到1.52兆美元,成為世界第一,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09年底則是創2.4兆美元新高。

     「所以當大陸的電子股大舉掛牌,達到300家形成強而有力的電子板塊後,或許可以對照回台股在民國82年的狀況,甚至能推斷台灣電子業要警惕何時將出現可怕的競爭對手。」張明杰認為,可能只要再3至5年,大陸電子業就有機會趕上台灣。而且在全球金融風暴下,歐美受重傷、大陸正式崛起,印度連帶受惠下,大家也改變了許多思考方向。近幾年低價產品需求大為提升,而供應地正是中印、拉丁美洲等地,帶動全球原物料的需求,所以千萬不能忽視大陸的實力。

     陸製造產業鏈 漸趨完整

     張明杰表示,過去台灣的科技電子業可以發展成功有幾個因素,第一、政府政策鼓勵,且設立了加工出口區及科學園區;第二、培育人才,民國 60年代大量訓練數位科技需要的人才,並鼓勵出國留學;第三、上中下游產業鏈完整,企業發展配套得宜;第四、資本市場支持,1993年電子業掛牌及之後相繼發行可轉債獲得資金,因而有能力再投資、研發,及提升技術。

     因此追循台灣電子業過往腳步來看,他認為,一、大陸現在也正用政策支持高科技電子業、物聯網等被列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二、出國留學的海歸人才增多,台商過往教會的員工也不少自行創業;三、許多台商及國際企業在大陸設廠,讓許多製造業的產業鏈也漸趨完整;最後,大陸資本市場有大量資金,甚至有很多無投資方向的熱錢,都可以供應企業集資所需,只是現在大陸證監會審核上市的速度有所限制。

     品牌代工 雙模式發展
     因此,綜合來看,只要再5年,讓大陸的人才學習經驗,並能自行突破創新,加上政策的全力扶持,及開放外資QFII資金大舉進入下,大陸的電子產業落後台灣的差距也許就會大為縮小。而且大陸的通訊、光電人才現在都不一定輸給台灣,因大陸過往是軍事國家,在這兩個產業的發展相當積極,而現今的消費電子主流也已走向光電世代。

     至於大陸未來的電子業會走向美、日的品牌模式,還是台灣的代工模式,張明杰認為,應該會是美日加上台灣的綜合模式,也就是有品牌大公司,也會有純代工的中小型企業。大陸若要培育電子業,應該也會從系統組裝、零組件等依序進行。張明杰認為,台灣的機會在於先卡位跟大陸企業合作或是合資,才不會在大陸企業崛起後錯失良機。


旺報2010/03/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