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不論是視覺或聽覺,只要其中一項出現障礙,就對生活影響非常大。若兩種障礙加在一起,恐怕就會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後天盲會比先天盲的學習來得容易,聽障部分剛好相反,後天聽障會比先天聽障的學習更為困難,當兩者並存時,若是後天造成的,過去經驗不見得有助於以後的學習。若是先天形成,原本就無任何相關經驗,一切學習都是從最基本開始建立。
盲聾雙障代表人物海倫凱勒,自小便失去視覺和聽覺兩項溝通重要工具。失去這工具,該如何替代?從盲人摸象的故事可得知,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建立在個別的主觀經驗上。不管是先天還是後天盲聾雙障者,對於後來學習概念的形成,主要還是仰賴周遭的支持,因為盲聾者所塑造的世界是無意義的,只有靠著他的引導者才可以讓他及這個世界做一連結而形成意義。
從海倫凱勒的成長過程中可以發現,她一開始都是被社會排斥且隔離,即使是在盲人學校的學習階段,仍然是一個與一般學習環境迥然不同的世界。如何和盲聾雙障學生溝通?海倫凱勒早期所使用的方法是手指放在說話者的嘴唇或喉嚨,感覺說話者的震動,目前這個方法已很少使用。過去盲聾雙障者的教學方法有Hands on signing、Visual frame signing、British Sign Language、Deaf blind manual alphabet、Block等,但透過觸覺、震動等自體感覺學習的溝通方式是否和視覺聽覺的學習相同效果,我有很大疑問。
我們一般人的學習是透過各種不同形式而豐富的,只透過自體感覺是否真能學習這麼複雜的世界?透過現代神經科學的證據得知,視覺、聽覺、自體感覺是大腦負責語言的三個重要區域,如果視覺和聽覺皮質沒有訊號傳遞進來,代表著語言學習的資料來源只剩下自體感覺而已。數十年前利用手指拼語和喉部和嘴唇震動來感受語意的教學方法,竟然和神經科學所發現的證據也相互呼應,亦即透過放大自體感覺接收的敏感性,可以互補其他感官例如聽覺、視覺的缺失,從大腦可塑性的觀點來看,大腦會因為學習而改變它的神經突觸所連結的數量和型態,大腦神經連結會產生重組,替代損傷的大腦細胞功能。
這也給我們一些啟示,對盲聾雙障的幼童要及早介入早期療癒,因介入的越早,大腦的可塑性就越高,代表者盲聾雙障的學生日後的學習與社會適應情況會更好。
聯合報 2010/03/20 陳德雄/國立台南啟聰學校職能治療師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