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趣味科學網站7月16日報道:在電影《盜夢空間》中(台灣片名:全面啟動 Inception),主角能進入和操縱別人的夢境。今天的科學家還無法做到這一點,但通過大腦成像技術,他們已經接近一個目標:了解一個人在夢境中做什麼,是做算術題、交談、閱讀,還是受到了驚嚇。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戴爾德麗‧巴雷特說:“這種成像技術還會變得更精確,但我覺得它永遠無法像《盜夢空間》裏描述的那麼精準。”
然而科學家利用腦電圖、心電圖和快速眼動技術,通過記錄和分析人在睡夢中的腦電波,能夠發現大腦的哪些部分在夢境中被激活。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甚至能推斷出睡著的人在做什麼夢。
在一次實驗中,研究人員把測試對象和機器人連接起來。按照程序設定,機器人會把做夢者的行動表現出來。譬如說,機器人接收到做夢者眼球轉動位置的數據,就會知道往哪個方向看。
巴雷特說,科學家可以對腦電波進行研究,將其轉換成行動———譬如說,大腦成像技術可以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在做噩夢還是夢到自己在飛翔。
巴雷特指出,大腦把睡眠作為重新啟動和解決問題的契機。今年5月,她在美國心理學會的大會上發表自己的理論。在一次實驗中,巴雷特讓大學生每晚睡覺前思考一個家庭作業問題。一個星期後,大約一半的學生說他們做夢夢到了這個問題,還有1/4的人說夢裏有問題的答案。
巴雷特說,大腦不僅在人醒著的時候通過思考解決問題,在睡夢中同樣如此。科學家們早就發現晚上好好睡覺的益處———包括減肥和促進心臟健康———但夢境在心理學上的意義和好處仍然很難界定。
新華網2010/07/20
相關連結: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