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媒體、產業與政府爭相招手,各種設計潮流與活動的能見度越來越高,也讓許多設計品與設計大師登上了偶像級的明星地位,設計工作一躍而成為學子們的最愛,似乎只要進入了設計或創意相關科系,自必擁有一個光明燦爛的未來。
流風所及,凡困於「少子化」陰影下的教育機構便大量地設立了各種不同的設計科系,以期對於招生有個起碼的保障,這種情況和千禧年時股票市場上各家公司莫不希望與網路概念相連,使基本的本益比概念轉為夢幻的本夢比,似乎有些雷同之處。
然而,在這一片囂嚷之中,下了偌大決心要來學習設計的學子們,究竟應該要知道些什麼呢?
社會上許多人認知的設計是一種商業行為,簡言之「是賺錢的一種手段」,只要隨口能將巴洛克、現代、後現代、簡約、禪風等風格名詞娓娓道來,便能讓設計轉為現金。過去許多企業主更以為設計只是會畫圖而已,直接以圖紙論張計價,讓人看了搖頭。那麼,設計是什麼?
個人以為,設計乃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反省」,這種反省隨著經驗識見的成長,一步步地蝕刻在個人對外的反照之中,就如摩詰居士所述:「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有人能見,有人不能。設計的深度端視其是否能以其所見提示他人之未見,讓群眾的生活漸臻圓滿。商業活動乃是一個必要的手段,使設計能進入生活中,但絕非是其目標而已。
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對於設計的熱情,必須起於對自己的熱情、對人的熱情以及對環境的熱情,熱情必須透過挫折的檢驗,方才不致淪為自我麻醉或催眠的假象。當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細節無所謂、對新事物不感興趣,甚至對於環境變革無動於衷,要求其成就出好的設計概念,可謂強人所難。各種設計風格與潮流來去,唯一不變者是「人」,熱情越高,對人的觀察與了解越深,設計才更有可能煥發出令人感動的神采。
另一方面,熱情亦須依循著理性的邏輯進行檢證,無論美學、機構、溝通均有賴於劍及履及的實踐能力,設計師的養成是在不停的操作與反省中逐漸成長,積極的態度是成長的關鍵,這種態度也是建立專業的唯一基礎。
所謂專業所獲得的尊重並不在於他人給予的評價,而是在於自我價值的堅持,專業的技能充其量乃是一個實踐與溝通的過程,但是真正能讓他人感受到的,是專業的價值觀點及持續堅持的用心,所以凡接觸到設計的人們,都能更專心、更敏感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細節與美感,讓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生命中深刻的烙印下來,故即使生命苦短,卻依然豐富。
因此,設計也是一個體驗生活的過程,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體驗是一個必須放慢腳步的過程,速食式的設計活動對於生活中的美感經驗來說,不但無益,甚且會由於數量的放大,反倒鑄成大錯,每思及此,又怎能不戒慎恐懼?
設計的學習是一條無盡的長路,卻也是時刻都有驚喜的旅程,英國詩人布萊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的詩說「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正因在最尋常的事物中,也能不斷看到人性的價值,設計之途方才顯得無比寬廣。
節錄自 人間福報 2010/08/01 朱旭建 實踐大學 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副教授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