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腳跟壓瘡勿移除痂皮 截肢危險增高
老年人的慢性病及其照顧常出現的問題之一就是「壓瘡」,壓瘡是指皮膚受到骨頭與外界接觸面之間,長期且持續的壓力擠壓,造成組織缺氧壞死的現象,通常容易發生在骨頭突起處。例如久坐的病人好發在兩側的坐骨;正躺的病人好發在尾骶骨及兩腳後跟;側躺的病人好發在髖部。不過醫師提醒,當腳跟因為臥床或不活動而產生乾掉及黑色的壓瘡痂皮時,千萬不要去清創移除掉!
台南市立醫院外科游朝慶醫師強調,因為這時在腳跟的壓瘡是乾的、緊密的、完整的、沒有發紅的,稱之為穩定痂皮(stable eschar),事實上可以提供身體自然的生物屏障,絕對不可以去清除。因資訊未被更新,將腳跟壓瘡的痂皮清除仍是台灣普遍犯的錯。
游朝慶說,美國國家壓瘡諮詢委員會(NPUAP)特別強調這一點,因為腳跟的循環很差,在跟骨和皮膚之間的皮下組織很少(沒有肉,只有缺乏血液循環的脂肪及筋膜),假如壞死組織被清創了,骨髓炎及其隨後的截肢危險機會非常高。此時,此部位應避免再度被重壓,而此處的痂皮應保持乾燥及完整,許多臨床照顧者會使用優碘塗抹來保持痂皮乾燥及消毒。除非這時的腳跟傷口受到感染,傷口周圍產生發紅,有滲液、鬆動,甚至於發臭或有膿瘍,才需要適當地處理傷口。
游朝慶說明,根據NPUAP於2007年修訂的定義:『壓瘡是身體骨頭突出處,因為受到壓力或剪力,而導致的皮膚或皮膚下面的脂肪或肌肉組織受損』,壓瘡是組織因為長期壓迫導致缺血而發紅,起水泡、脫皮,進而壞死變黑;但是這定義並沒有提到感染,也就是說壓瘡原本應就是一個乾淨的傷口。臨床上壓瘡傷口常常會流湯,甚至有臭味,大都是因為傷口所在位置的關係而被糞便感染到。因此,只要壓瘡沒有感染現象,清創手術其實可以延後,直到熟了、爆漿了,這時傷口好壞黑白分明,清創時才比較不會傷到好的組織。
至於壓瘡照護方面,台南市立醫院造口護理師蘇楷玲表示,首先應加強預防照護措施,避免新壓瘡發生;再者,應依醫囑局部用藥或敷料選擇,持續評估、留意更換敷料頻率;補充促進傷口癒合的營養素,如蛋白質、維生素,再配合使用特殊照顧輔具,如氣墊床、脂肪墊等。患者經照護後狀況若未改善或惡化,務必要返院請醫師診治。
中時 2010/10/12 黃曼瑩
相關連結:褥瘡的預防及處理原則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