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組織再造,國科會確定不併同經建會、研考會合成超部會的國家發展委員會,而單獨變身為科技部,行政院並在日昨協商未來部的屬性定位及運作方式。筆者認為,國科會變身科技部的發展,對未來國政發展,有幸也有不幸。
國科會乃緣自於民國四十八年胡適推動成立的國家科學長期發展委員會,專責推動國家科技發展工作,同時也是站在行政院位階,掌理國家科技預算之統籌分配運用監理的機構。國科會在本質上一直是超部會的重要國政「頭腦」機構,此次政府再造變身為科技部,事實上是一次極其巨大的組織變性工程,使負責國家發展規畫、政策制定與統籌監理的「頭腦」,忽忽轉變為專責例行事務操作執行的國政「手腳」機構。
國政「頭腦」使國科會,與經建會或勞委會一樣,擁有跨部會超職能政務的地位與功能。然則即將改制成為國政「手腳」的科技部,與行政院其他部會之間已相對變成一字平肩之態勢,從此既不能「跨」也不能「超」其他部會;更不可能在國家科學發展上擔當既往的綜理統籌角色與威勢了。國科會之變身科技部,是其機關實質地位、權責、功能的降格。
然而國科會的降格,對台灣長期科學發展或為有幸。因為過去五十一年來,國家科技及其運用產業的發展,形同是完全處在一個高度計畫型經濟體制下的發展樣態,是完全由政府主政者站在百分之百的供給面,來決定整個國家產業經濟及社會民生的發展方向;而從來就不是由需求面的市場機制或市場組織來決定。致使台灣奇蹟,乃至台灣創新卓越的發展模式,變成為國際間相當突出的典型「技術優越性永遠凌駕市場價值性」的非市場導向科技國家類型。而這樣的發展典型,反而框限了台灣科技創新及創意應用在全球競爭場域中的層次與範圍,根本喪失了台灣也可以多元發揮本土殊異特色的潛勢。
事實上,國科會變身科技部之後,行政院在國政運作架構上,仍必要的國家科技發展的「頭腦」職能,終歸還是要回留到跨部會的「國發會」身上;是則,成為國政「手腳」的科技部,豈非硬要成為政府瘦身之後的胼指增生單位?成為名減實增的外加功能部會?而原本國科會散置在各部會,分別專責各機關國家科技發展作業的「科技顧問組室」,則必然要散落留駐於原屬各部會機關,而任彼自治自理。
這樣的演變結果或許在新的分治分辦執行架構下,會使國家進步過程中原本就屬必要的多元多樣科技發展,更能有效地與不同經社部門需求,作更加緊密的結合,以至更能夠產生或發揮較大的多元差異與活力彈性。對於台灣的國家創新能量,或許更有可能產生倍增加速的積極驅動作用,反倒竟會是成為未來台灣長期科學發展之大幸呢。
而就國科會自已本身而言之更大不幸,乃變身成為科技部之後,其所推動的任何科技發展事項與工作,必然都要從此深陷到「年度預算的極短期觀念」與「民意代表的即興短視及感性衝動決策」的陷阱之中。使其未來運作完全跟當初機制設置所期待的有遠見有宏觀的「長期發展」目標願景,相去越發遙遠越發悖違了。
為今之計,或可參照聯合國開發專案總署(UNDP)的型態與作法,使未來的科技部成為行政院「衹有專責掌理國家級大計畫」的特別部,才有可能使新生的科技部,免於迭迭經常與其他部會職能發生直接扞格或正面衝突的磨擦爭執。如此也才有可能使新生的科技部,得以有些確定範圍的正事,可以努力推動。
中國時報 2010/10/20 林建山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