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靈長類依賴一個高密度地相互連接30多個不同腦區域的網路系統來處理腦中的視覺資訊;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對這些區域是如何協同工作以創建我們 的視覺“經驗”感到疑惑不解。如今,一項在恒河猴身上所作的新的研究展示了腦中的四個特別的區域為了處理及識別臉孔究竟是如何形成一種視覺等級的。 Winrich Freiwald和Doris Tsao應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或稱fMRI)來監測兩個成年恒河猴的4個不同的臉孔選擇性腦區域的神經元放電。接著,他們向這些恒河猴顯示了200張有關 25個不同人的面孔的照片,每張照片上的臉孔的頭部姿勢都有著不同的方向(如左全側面、左半側面、正前面、右半側面、右全側面、上面、下面及背面)。研究 人員觀察到,大多數的腦後側臉孔處理區域(稱作ML和MF,它們也參與最早的視覺處理階段)對人的頭部的方向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但它們對人的特徵卻不敏 感。在腦中的一個更前方的區域(稱作AL)則對人的特徵以及某些鏡面對稱的視察點(如僅對右和左全側面)更為敏感。最後,Freiwald和Tsao發 現,恒河猴視覺等級中的最前方的腦區域(稱作AM)對某個人的特徵具有高度的選擇性,但卻對人的頭部所面對的方向則不具選擇性。合起來看,這些結果讓人們 對靈長類腦子的功能性組織以及視覺提示是如何通過等級化的腦區域來轉化成為視覺經驗的有了某些基本的了解。
科學時報 2010/11/18
相關連結:
- Functional Compartmentalization and Viewpoint Generalization Within the Macaque Face-Processing System (Science)
- Tsao Lab (Calte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