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畢業不升大學 空檔年歷練人生

美國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高中畢業後沒有直接進入大學,而是先選擇延後入學,利用1年的時間來參加各種活動,包括旅遊、當志工、工作賺錢或其它有助於個人成長的各種活動。而這段期間,即是俗稱的「空檔年」(gap year)。空檔年早在歐洲相當普遍,學生會利用空檔期間去參加非學術性活動。許多人想在正式接受大學教育前,先追尋其它學習機會,多累積一些不同的經驗。

發現潛能 拓展視野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許多美國高中畢業生希望在進入大學就讀前,可以先嘗試自己的職業潛能或拓寬自己的視野。贊助「空檔年博覽會」(Gap fairs)的非營利機構Dynamy表示,空檔年博覽會在過去4年內成長4倍,目前全美已有30個地方在舉辦類似的活動,許多父母與年輕人會在博覽會蒐集相關資訊。空檔年的活動類型很多,包括志工、賺錢、上課、旅遊及戶外探險等,有不少成人也對空檔年非常感興趣。

海格勒(Karl Haigler)與尼爾森(Rae Nelson)2人最近即將發表一本以空檔年為主題的新書,他們針對280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參加空檔年的學生主要有2個理由:許多高中畢業生因為升學壓力太大,油燈枯盡的感覺讓他們想暫時轉換跑道;而另外一個理由就是他們渴望藉此尋找自我。

「過渡計畫中心」主任布爾(Holly Bull)是空檔年的計畫顧問,她認為空檔年的核心價值在於「我可以選擇並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這種計畫有助於學生學習如何為自己設定有意義的目標。「美國大學註冊及入學許可人員協會」(AACRAO)的副執行長奈斯恩(Barmak Nassirian)則認為,如果可先花一年時間嘗試在生活邊緣上游走,或許回到學院後能讓你更明白自己的狀況。

18歲的路茲曾夢想自己的職業能夠幫助解決貧窮國家的經濟與社會問題,所以在高中畢業後,利用1年的空檔時間到一家公司工作,將太陽能科技帶往印度的偏遠村落。在印度待了幾星期後,她受不了當地居住環境,後來決定放棄。她說:「我還沒準備好,我還沒有辦法將生活投入在這裡。」

路茲上大學以後,她決定朝其它方向發展,她表示自己還好在這段空檔年內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否則她可能在未來4年朝這個方向前進,最後卻發現這不是她想要的。

另一名也參加過空檔年計畫的帕克表示,他覺得自己沒有準備好要念大學,因此與父母討論後,覺得先去念大學會造成浪費,因此決定延後1年進入愛荷華大學。後來他先去登記參加「國家戶外領導學校」(NOLS)的野外技能訓練課程,之後又跑去尼泊爾學語文,同時參與一些跨文化課程,居住在當地的村落裡。最後還嘗試去攀登喜馬拉雅山脈。帕克說,他現在養成一種挑戰困難的興趣。

空檔過後 無心升學

不過並非所有的空檔年計畫都提供足夠的。現年28歲的西爾弗伯格在好幾年前也曾參加過空檔年的計畫,當時她是去西非迦納從事教學的工作。她先後在當地的2所學校裡面教書,可是在那邊的教學一團混亂,因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教甚麼,也沒有人告訴她要教甚麼,她沒有得到任何成就感,而且後來還得了瘧疾。在迦納的經驗只讓她發現自己原來可以這麼的機靈應變。

海格勒建議學生先獲得大學的就學許可後,再決定是否要參加空檔年的計畫,因為他的研究發現,有不少尚未獲得大學入學許可的學生,在結束空檔年的計畫後,不僅沒有找到方向,甚至也無心準備回到學院。另外,儘管空檔年是一個不錯的選項,但參與前最好還是先問過有經驗的人,因為琳瑯滿目的計畫中,有許多是欠缺妥善安排的。

雖然許多計畫所費不貲,有的甚至高達3萬5千美元(約新台幣102萬元);但有些計畫卻可以不必花費過多金錢,譬如有人會選擇可邊賺取金錢來應付日常生活的計畫。

目前在哈佛就學的凡內加斯曾參加City Year計畫,這項計畫主要是提供都市社區服務,當時她花1年的時間在芝加哥的貧困地區進行協助,最後還領取了5千美元(約新台幣14.6萬元)的補助金,而這次的經驗也培養她渴望去學習一些能夠對世界發揮影響力的東西。不過這些低成本的空檔年計畫有時卻很難申請,因為申請人數往往比他們可以錄取的人數多出好幾倍。



台灣立報  2010/12/31  李威撰

相關連結:Is a ‘Gap Year’ Right for Your Family? (WSJ blo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