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中國科學家探索安慰劑效應之謎 或與膝下扣帶回有關

頭疼吃點藥就會好,當病人有了這樣的信心後,即使給他服用沒有藥效的“假藥”,病情也會出現某種程度的好轉。這種神奇的效果在醫學和心理學領域被稱為“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醫學界廣泛認識到這種效應實際上在各類生理及心理疾病的治療中都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但人的身體和神經系統究竟會如何“感知”這一變化,並會做出怎樣的反應,至今仍是個謎。

最近,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羅勁(Jing Luo)研究員和張文彩(Wencai Zhang)博士等人研究證明,安慰劑效應可能與腦內的“膝下扣帶回”(Posterior cingulate)這一區域的功能有關,可能正是因為它的作用,使得原本只具有鎮痛功能的安慰劑治療“轉移”到緩解不良情緒上,發生“遷移現象”。該項研究成果即將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心理生理學》(Psychophysiology)上。

《北京科技報》:安慰劑有多神奇?

羅勁:有數據顯示,臨床療效的30%~40%可能與醫患雙方所產生的安慰劑效應有關。即醫生和患者因為有了對某種治療的良好信念和預期,從而使病情實際發生了改善,或被感知和判斷為有所改善。事實上,過去的巫醫正是利用了安慰劑效應,讓病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信心,從而產生了緩解病情的效果。

《北京科技報》:研究過程是怎樣的?

羅勁:首先,研究人員向來參與實驗的13位大學生志願者介紹了磁療儀的鎮痛功效,為了讓志願者建立起對磁療儀療效的信念,實驗人員先利用一台鐳射刺激裝置給志願者施加疼痛刺激,然後實驗人員將磁療電極接在志願者的合谷穴位之後再給予志願者疼痛刺激,由於實驗人員在志願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暗中降低了鐳射刺激裝置所產生的疼痛刺激的強度,致使志願者感到疼痛明顯減輕並且將其歸功於磁療儀的功效。

接下來,志願者被告知,如果將磁療電極連接到他們頸後的大椎穴,還有助於緩解在觀看令人極不愉快的圖片時的不良情緒反應。於是,研究者給志願者施加“磁療”時,給他們觀看一些可怕的雙頭蛇、殘缺的肢體、交通事故現場等圖片,並同時記錄了志願者的主觀情緒體驗以及腦內發生的變化。

《北京科技報》:在研究中,得出了哪些結論?

羅勁:研究發現,當人們建立起了安慰劑能夠鎮痛的信念後,也會傾向於相信它也能有效對抗不良情緒。這就是所謂的安慰劑效應的遷移現象,從生理性疼痛的緩解遷移到不良情緒的調節變化上。

腦功能成像分析進一步顯示,這種“遷移性的”安慰劑效應可以明顯地調節和降低腦內參與焦慮等不良情緒的神經結構之一杏仁核的激活水準,使這個區域的興奮減弱,緩解不良情緒;研究還表明:“遷移性的”安慰劑效應的發生可能與腦內的“膝下扣帶回”這個區域的功能有關,這揭示了人腦依靠安慰劑信念效應調節不良情緒的機制。

《北京科技報》:這次研究的亮點是什麼?

羅勁:我們採用了“遷移性的”安慰劑效應的實驗範式以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和揭示了人腦怎樣依靠安慰劑信念效應來調節不良情緒。

《北京科技報》:這一研究有哪些意義?

羅勁:對於不良情緒的及時而有效的調節和管理,是現代人在高壓力、快節奏條件下,防治各種身心疾病、保持身心愉悅和諧的關鍵因素之一。

我認為利用“遷移性的”安慰劑效應來調節不良情緒可能具有這樣的特點,雖然目前我們還是在嚴格的實驗室控制條件下對這種現象進行研究,但探明其具有怎樣的心理與腦科學機理還是有一定的啟示意義的。

羅勁,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目前主要研究課題為創造性思維與適應的腦認知機理以及安慰劑效應的多模態機制等。

北京科技報 2011/01/24

相關連結:The transferable placebo effect from pain to emotion: Changes in behavior and EEG activity (Psychophysiolog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