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人工智慧或將超越人類


人類自有的文明終結、機器與人高度融合,你以為這一切還為之尚遠,但某些科學家們可不這麼想。美國《時代》週刊最近以封面文章形式指出,科學家的觀點認為上述情形發生的時間應是2045年。而這究竟是嘩眾取寵,還是的確言之有據?

庫茲韋爾:請相信“奇點理論”

《時代》週刊的這篇文章主要引用了科學家兼企業家雷蒙德·庫茲韋爾的觀點。

曾出版《智慧機器的時代》並成功地預言了電腦將在1998年戰勝棋王、又曾被美國主流商業報刊《Inc.》評為“愛迪生的合法繼承人”的庫茲韋爾作出的推算是:在2045年,AI(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大腦,從而使社會劇烈轉型,跨入高智慧機器時代。

庫茲韋爾是奇點大學的校長,該校正是以庫茲韋爾的“奇點理論”而命名。該理論宣稱:在一個所謂的“奇點”來臨之時,機器將可通過人工智慧進行自我完善,甚至超過人類本身,從而開啟一個新的時代。該理論出現後,一些批評者也對這種“惡意的人工智慧或將毀滅整個人類”的看法提出了質疑,但包括谷歌公司(Google)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在內的機構明確表示支援。

於是人們開始花費了大筆資金去試圖理解這個概念。現在,這所由NASA主辦的,向研究生和企業高管提供跨院係課程學習的奇點大學,已經運營了三年。谷歌公司也是學校的投資者之一,它的首席執行官、創始人之一拉裏·佩奇2010年還在那裏發表演講。而庫茲韋爾的著作《奇點臨近》及其同名紀錄片也在今年1月份發佈。

不可否認庫茲韋爾和他的“奇點理論”相當另類,卻還是有部分能代表主流聲音的人們開始同意庫茲韋爾的看法,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被奇點大學帶來的衝擊性概念和技術所吸引,並在不斷報以高度關注。漸漸地,許多人開始相信這裡會產生奇跡——而如果奇點理論經研究最終成為現實,那無疑將會是自人類發明語言之後最為重大的事件。

儘管有時,這些人不得不承認感覺自己好像在看一場“智慧怪物”的集萃匯演。

現實派:“奇點”還未到

據《時代》週刊文章稱,庫茲韋爾作出預言,認為在21世紀20年代末,電腦就可以達到與人腦智力相抗衡的水準;而到了2045年,電腦能力更會大幅增長,且電腦能力增長的週期越來越短,成本卻隨之下滑。因此人工智慧的產品數量,將是歷史上整個人類智慧所產生的產品數量的10億倍。

按庫茲韋爾所述,這就是電腦自行掌握人工智慧的時刻,它們將模擬人腦進而產生意識,其不再是一台能處理快速運算的機器,也不再僅限于當前可見的作曲、寫作、駕駛、看護等人性化功能,它(此時或可稱之為他和她)還能進行社交、自主決策、按它們自己的需求行事甚至開始欺騙人類……思維發散至此,所有看過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的人們都會不寒而慄。

2010年9月,英《每日郵報》報道了一台能夠欺騙其他機器人、甚至欺騙人類的智慧機器人,由此產生了應是世界上第一例涉及機器人“欺騙行為”而進行的實驗,整個實驗過程中,騙術成功的概率達75%。多家媒體即以“現實版《2001太空漫遊》”作為大標題對此渲染。

然而實際上,這位機器人本身還是不能自主思考的,舉手投足間所反映的還是主人的高明。是人類憑藉預置若干出色的程式,讓機器人的行為顯得高明,僅此而已。因此,與其說機器人學會了騙人類,不如說是人類在騙自己玩兒,而就人工智慧水準而言,它甚至還未超越當年戰勝國際象棋大師的IBM超級電腦“深藍”。

而就在北京時間2011年2月17日結束了一場人機大戰。此次是IBM公司的超級電腦沃森(Watson),被派出代表人工智慧界參加美國《危險邊緣》智力問答型電視節目,其對手是該節目幾十年來所產生的最傑出的兩名人類高手。鏖戰3日後,人機大戰硝煙散盡,電腦完勝鳴金,儘管其最終並未與人類對手拉開顯著差距,但也保持著優勢直到最末一輪。因此比賽結束當天,有外媒出現聳動標題,諸如:“參加《危險邊緣》超級電腦真讓人類智慧處於‘危險邊緣’!”

更令觀者無不驚異的是,這臺超級電腦在最為抽象、主觀的文字遊戲中,充分理解了一些令人費解、故意混淆的陳述,且表現優於最精通此道的人類選手。其需要電腦擁有各領域的非一般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甚至還要一些策略和技巧。

很多看過沃森這場表演的人們聲稱,他們不得不相信電腦的持續發展最終將有能力遠超過人類,甚至最終會擺脫它們的發明者——人類的掌控,開始以電腦來主導電腦自己的發展進程。這樣的電腦將是一個工作速度上的超人、工作強度上的狂人、海量知識與數據庫的擁有者,最可怕的是,還將由它自己決定,它該做些什麼。

就像庫茲韋爾所承認的那樣——他摯愛的奇點理論存在一個根本危險且目前無法得以完善,這就是:人們無法預見作為高度智慧的機器,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又會採取什麼樣的舉動。

不過,清醒的人們也看到,即便是號稱現階段人工智慧結晶的沃森,在目前也還是一台由人類發明的機器,只能是由90個IBM Power 750伺服器構成的超級電腦,擁有16太字節(TB)的數據存儲容量,而不會有更多的其他身份含義。現階段的比賽,好比一團隊人之智慧決勝兩人之智慧,因此,現在就擔心自己家的掃地機器人或者電子寵物會跳起來把自己殺死的人,實在太多慮了。電腦們還遠沒有使我們的防線瀕臨崩潰,反而應該說是前進了一大步。

憂慮派:機器能思考嗎?

因上述原因,持有觀點認為“惡意的人工智慧或終將毀滅整個人類”的一派,一直以來摘不掉“杞人憂天”和“危言聳聽”兩頂帽子。

“拔掉插頭,它就只是一堆鐵。”這是另一派人們的嘲諷,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這派的人也不得不承認,此話僅在說出的這一時間段是正確的,要知道科技可是不會輸給任何藐視其發展速度的人。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在1997年深藍電腦與人類最偉大的棋手之一卡斯帕羅夫一役中,深藍以微弱的優勢讓棋王捶胸頓足。此後大有聲音感慨人類同時喪失了尊嚴與智慧的優勢,亦有言論拋出“斷電即廢鐵”論,兩種聲音針尖對麥芒。當時技術概念普及的局限性使兩派皆存在偏頗之處——電腦現階段仍完全是人類智慧的產品,深藍也好、現在的沃森也罷,它們的勝出終歸還得讓人類為自己的智慧喝彩,“它”還絕不是“他”;而隨著人類對電腦與日俱增的高度依賴,斷不斷它的電,屆時恐怕不是人類自己能做得了主的。

如無法想像,其情形可參考《駭客帝國》或《2001太空漫遊》的技術背景——此次《時代》週刊封面圖即借用了《駭客帝國》中人機接駁的構思,而這兩部作品中的終極大Boss——母體Matrix和主機HAL9000,其表現堪稱科幻作品中最惡劣機器人之終極頭兩名。

機器能思考嗎?能或不能,不僅是個問題了,還是人類糾結已久的憂慮,以致不敢輕易作答。如果一台機器,唯一工作原理就是對編碼數據進行轉換,那麼這台機器能算是有思維的智慧嗎?

因為尚無實例(也所幸尚無實例),我們還是只能拿出最為嚴謹的科幻作品的例子——這也並不會缺乏說服力,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雖最初為小說裏的創造,但後來已成為世所默認的機器人研發原則,它規定:其一是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坐視人類受到傷害;其二是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則必服從人類命令;其三是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要保護自己。這是人類設下的安全防線。

那麼,臭名昭著的HAL9000建造時自然也得遵循這“三定律”,它還號稱人類科技文明發展頂端、擁有從不犯錯的完美記錄。然而它卻能不緊不慢地對人展開謀殺。這臺電腦透露著人類現今對人工智慧的顧忌:HAL9000因為人類的設計而具備情感,但是它自己是否具有真正的情感,人們不得而知。到了這種程度,電腦可能只是表現得像擁有智慧或者不像,“它們”或者“他們”,不再像工具,而是對手。

觀眾更曾驚喜兼意外地發現,H、A、L各自推後一位字母,則是I、B、M。

交鋒:人工智慧的無數種可能

不管立場如何,人們卻都被迫要思索,由人類創造的工具,是否正在逐漸擺脫人類的控制。

一種比憂慮派相對更理論、更冷靜點的觀點認為:儘管現階段表像仍舊是人類控制著工具,在深層次的地方,工具已經成為未知。隨著社會發展,人類正把自我的命運交給未知的他物,人類群體的命運實際已經變得難以預測。當下人機和諧相處的表像,可能暗潮涌動。

早在2008年,歐盟就已啟動了一個研究項目,由包括英國倫敦大學在內的歐洲10所大學的專家計劃合作開發出世界上第一批有性格的機器人,旨在更深層次地發掘人機交互。但短期內,技術只能停留于讓機器人擁有一種類似人的性格上——儘管科學家在不斷地嘗試著把人類的原創性加到機械思考中,但還是只能通過設置某種特殊的電腦程式讓機器人能學會主人的情感、喜好、對人信賴等等,在對於人工智慧的精確劃分上,這仍屬“弱人工智慧”。這些機器看起來只不過像是智慧的,但並不真正擁有自主意識的工具而已。

因此,在2010年召開的奇點峰會上,出現了生物學家丹尼斯·佈雷的聲音,其與庫茲韋爾所持觀點截然不同,他認為:“儘管生物部件的運作方式是電子電路能夠模倣的,但生物有機體的狀態性能之繁複、原理之深奧,不是機器可以比擬的。”

畢竟,人們可以造出一台由90個IBM Power 750伺服器構成的超級電腦,卻還不了解自己頭顱中那數十億個神經細胞組成的器官。而未來的人工智慧,它會思考或者不會思考,現在都還在那裏,不悲不喜。

科技日報 2011/03/29 張夢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