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思考力量大 畢業生成新勢力

上個世紀初,一個國家勢力的大小是根據戰船的數量及煤礦產量而定。不過,這個世紀衡量國力強弱的標準可能是畢業生的多寡。當前全球進入大學的年輕人人數正不斷刷新世界紀錄。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已開發國家的大學畢業率自1990年代中期後已增加近兩倍。中國也未預料大學畢業生數量的攀升曲線會持續垂直上升。

1998年,中國只有大約1百萬大學生。在短短10年之內,中國變成了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統。日前中國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過去4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超過3千4百萬人,預估2020年將有3,550萬名學生註冊念大學。

耶魯大學校長形容這是人類史上最大一次大學生人數脹。與學生人數膨脹無可避免的另一個現象則是大學的全球化。

全球化教育 海外拓市場
越來越多大學在其他國家開設分校、到海外招募學生、與海外學校成為姐妹校、透過網路提供線上學位,或以學校所在國母語以外的語言授課。

中國學生在芬蘭修習以英語授課的學位;法國索邦大學在阿布達比頒發法國承認的學位;美國大學在中國開設分校;而南韓大學則開始轉換為以英語授課,如此一來,他們才能與其他人競爭。

全球高等教育的現況彷彿是一款所有玩家都嘗試佔領其他玩家領土的桌上遊戲。不僅西方大學前往海外尋找新市場,許多中東和亞洲國家也特意與海外大學結盟,藉此快速擴張研究資料庫。

卡達政府就以建立區域學術中心為目的,建立了所謂的「教育城」(Education City),目前已有8所海外大學在此設立分校。上海也將成為另一個國際大學分校林立的學術重心。

思想即資產 人力即國力
紐約大學校長John Sexton表示,教育的全球網絡是未來趨勢。「現在的世界觀是,大學,以及在大學裡最優秀的那一群人,將無遠弗屆地控制世界。」他說,21世紀就好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當時有天份創意的那群人到處遊走全歐各個偉大的思想都城;21世紀時,帶著能夠形塑未來的想法概念在各國首都中遊走。不過,今日的思想都城已不再是過去人們熟知的那些歐洲古城,而是上海、阿布達比、倫敦和紐約。這些大學將充滿全球最有才華的人才。

紐約大學是全美最大的私立學校之一,目前在紐約和阿布達比有校區,還計畫在上海再設分校。除此之外,紐約大學在全球還另有16個學術中心。

Sexton提出了另一種形式的世界地圖,於不同城市有分支的大學成為了未來經濟活動的中心,「吸引傑出人材」並提供促進經濟創新的概念和能量。

大學也成為承載國家經濟發展抱負的領航者,負責推動現代化計畫。對某些國家而言,大學帶來的經濟成長相當可觀。

根據OECD的資料顯示,南韓1960年代的國家資產與阿富汗相距不遠;時至今日,南韓在國際教育聯盟排名上獨佔鰲頭,擁有幾間全球評等最高的大學。

南韓的浦項科技大學(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創立於1986年,目前已擠掉許多歷史悠久的大學,進入《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排行榜前30名。

浦項大學也想要與其他大學在國際舞台上競逐,決定將該大學所有的碩博士學程都以英語上課,而非韓語教學。

學生消費力 美國賺最多


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國際高等教育中心(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主任Philip Altbach表示,政府希望利用大學提升勞動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大學被視為新形態經濟的關鍵,政府希望藉由大學建立產學研究基地來發展知識經濟。

從中國鄉村到東歐的家庭也把大學視為幫助他們兒女獲得更高薪工作的保證書。印度持續成長的中產階級使得大學就讀人口不斷擴大。


大學也從海外招募學生中賺進大把鈔票。Philip Altbach坦承:「富裕國家的大學大撈了一票。」這項國際貿易每年產值達500億美元,他預估目前分到這塊市場最大塊餅的國家就是美國。

即使美國在經濟、政治上出現對手,這個國家仍能保有學術強權的地位,且不只是因為美國頂尖大學為國家帶來的金錢利益而已。以哈佛為例,雖然說該校的投資在金融危機受到重挫,學校基金仍價值274億美元,每年的消費額則超過35億美元。這就像是倫敦經濟學院這些歐洲頂尖大學有一元預算可花,哈佛幾乎有高出10倍的預算可用。

就連美國長春藤盟校中,經濟狀況最差的學校,學校基金額度都高於許多非洲國家的國民生產毛額。

臉書新世代 跨國成常態
Altbach解釋美國大學體系的成功不只來自於資助,同時也因經營有方,有效率地組織發展學術研究。當然美國也有很多成效不彰的機構,不過整體而言,美國的大學體系運作得相當好。

美國大學體制的成功也依靠大學研究與高科技產業發展間緊密結合的關連。網路時代的代表公司,像是Google或Facebook,都是從校園中發跡。英國教育部長David Willetts表示,已發展國家的經濟體高度依賴大學,未來的依賴性想必會一直增加。高等教育全球化的速度持續加快,且會「前進很大一步」。

不只是英國,其他擁有高品質大學教育的國家裡,國際學生人數的快速增加可見一斑。大學也積極國際化,例如召開學術研究會議,他們認為來自不同國家的組織一同進行研究時,效果通常會更好。

大學持續擴張 誰來買單

21世紀的科技大多發源自校園,改變了高等教育,模糊了國家疆界。蘋果的iTunes U服務開放大眾下載超過8百所大學的課程,目前下載次數已超過3億次。在哪裡能有化學課會被下載這麼多次呢?

然而,這種現象引起了許多問題。臉書世代對大學教育的期望是什麼?他們可能擁有學位,也有足夠的世界觀去了解地球另一頭發生了什麼事;但回歸到現實生活中,目前的社會現實提供了足夠的工作機會嗎?誰要為持續擴張的大學體制買單?那些辛苦付學費才能進大學的學生又該如何自處?

英國教育部長Willetts表示,全球化對學生、學者和雇主都有「正面影響」。紐約大學校長Sexton也對全球化帶來的合作和競爭樂觀其成。他呼籲大家要往前看。「移民永遠都要向前期待更美好的明天,不要一直回溯過去的美 好時光。」

台灣立報 2011/03/08 謝雯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