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緊縮時代 美科學教育新課題

美國研究型大學面臨一長串棘手問題。根據《高等教育紀事報》報導,大學師生專注於特定專門科目的研究,這些納稅人所支援的科學研究卻很少轉變為實用產品,為研究生製造工作機會。而聯邦的金援也對實驗計畫及人員配置造成重大災難。更糟的是,某些大學正遭逢國會大幅度砍掉長期旗艦計畫的資助預算。

跨領域合作創新機

面對這些困境,一個可能的解決之道漸漸成熟,那就是跨領域科學,所謂的「團隊合作科學」(team science)。這個趨勢的一項早期徵兆可以從過去兩年內,研究發展專家全國組織(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s)的成員由32名增加到了232名。該組織是由各校爭取經費專家組成的新興團體,用意是促進跨領域科學研究合作。

該組織主席佛克—卡臣辛斯基(Holly Falk-Krzesinski)表示,各大學越來越重視合作式研究計畫。佛克—卡臣辛斯基是西北大學的研究統籌人員。她說,各大學認為合作式研究是為了研究發展而必備的策略性位置。

支持改變的還有德州科技大學研究副主席艾密(T. Taylor Eighmy)。他屢次造訪華府為了解聯邦正在推動的研究計畫。他透過於政府任職的教授牽線,申請補助數百萬美元,需要大隊研究人員的政府獎助計畫。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化學暨生化教授伍柏瑞也利用團體戰策略,推動太陽能使用的行銷創新。由西北大學的伍得洛夫帶領的一群研究者和臨床醫生則致力改善年輕女性接受癌症治療後的受孕能力。西北大學產科醫學及婦科教授伍得洛夫表示,如果只是靠一般科學研究,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科學研究轉變為團體合作的方向,與歐巴馬的施政有關。白宮去年呼籲學界提出策略,解決健康照護和能源等「重大挑戰」。能源部投資數百萬美元成立了以大學為基地的創新研究中心。農業部也決定透過新設立的全國糧食及農業中心來加強有競爭力的補助金額。

團體研究最明顯的優點之一就是面臨國會大砍聯邦預算之際,有機會讓立法者和選民了解研究經費花在何處,團隊合作科學包含範疇通常從基礎純科學的實驗到商業生產都有。

基礎科學研究很難向大眾解釋,加州大學爾文分校助理副校長列文說:「如果我們說『我們正在排列人類的基因組』或是『我們試著要找出預防愛滋病的疫苗』,這就容易讓大眾理解了。」

然而,團體合作科學研究的優勢和背後的研究動能之中,仍存在問題,政府和大學間如何彼此委任,推動計畫實行。截至目前,雙方都認為另一方應該要多出一些力。

美政府官員表示,如果各大學想推動跨領域合作,必須徹底改變教職終身制和教師聘任規範。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卡利爾(Thomas A. Kalil)希望各大學對與產業界合作能更開放,讓校內教員在外接計畫更有彈性。

大學官員試著打破傳統藩籬,因為要推動科技進步,勢必如此。美國大學協會政策副主席史密斯(Tobin L. Smith)表示,傳統就是過去研究者只和自己學科領域者合作的傾向。

不過,如果沒有政府顯著的財務動機,其實大學很難推動跨領域合作。史密斯認為,只要財務來源穩定,就可以讓人們以不同方式思考。

社會需求為研究目標

團隊合作科學並不是新觀念。過去10年內,隨著2000年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的成功,大規模研究計畫的想法開始獲得新動力。大型研究計畫的優勢相當明顯。5年前,伍得洛夫取得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補助的2千1百萬美元研究經費,成立了癌症生育協會。當時患有癌症的婦女常被告知,治療過程的放射線治療或化療會讓她們不孕。5年後,大多數孕齡的癌症婦女擁有了保存其生殖能力的選擇,像是接受治療前先保存卵子甚至卵巢。

伍得洛夫把這項成功歸因於分布於全美的66處配合單位。這些配合單位包括大學研究單位和醫療院所。研究單位會向醫院解釋可行的治療選擇,醫院則把對臨床病人的實驗數據和觀察回報給研究者,成立資料庫。

癌症生育協會利用生命倫理學家、律師和公關學者等其他領域專家的專業,對病人提出報告及建議。當研究者獨立工作時,視野有其侷限。伍得洛夫說,團隊科學所做的就是提升研究視野,讓研究提升到可以幫助解決棘手問題的框架中。

補助花在刀口上

預算緊縮年代,各大學原規畫的旗艦計畫也因國會反對而中斷。團隊合作科學計畫給予這些大學更健康的替代方案。根據高等教育紀事報2008年的分析,5百所大學2008年向政府申請的研究計畫經費達22億美元,絕大多數是科學研究計畫。史密斯表示,高額聯邦研究補助讓學院裡的研究者思考,對大學而言,這比光靠排名頂尖來申請研究經費更好。

各大學正暖身準備迎接挑戰。調查顯示,德州科技大學2008年所獲得的研究經費補助達1千2百萬美元;不過,現在德州科技大學正嘗試以新方式來發展科學計畫,傾聽各國機關的實際需求,而不是威脅國會議員。

德州科技大學研究副主席艾密表示,研究經費補助都有其地位及目的,如果要追求學術目標就應該要有競爭力。德州科技大學所進行的其中一項調整就是與通用動力公司合作,簽訂共同開發一項渦輪計畫。

研究帶來的代價


就連申請失敗都能帶來正面影響。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伍柏瑞花了6個月時間申請能源部1億2千萬的創新計畫補助基金。最後他的團隊並未爭取到補助。不過,伍柏瑞已有與各領域教授諮詢和學習的經驗,先前他一點概念也沒有。此外,準備大型研究計畫申請書對於發展較小型的研究計畫和策略有幫助。

然而,規模較小的機構比較容易吃虧。「高等教育政策協會」政策執行長史賓諾莎表示,那些規模較小的研究單位沒有足夠的人力處理紙本作業。

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學需要合作夥伴,這讓中小型研究單位的成員有加入大型計畫的機會。中小型大學的研究者的想法通常「更學院派」,願意分享設備和空間。

把科學計畫當手段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是全美提供學術研究機構研究經費補助金額最大的單位,該組織已見證研究補助方式的改變的確惹惱了那些習慣既定方式的人。NIH 今年甫宣佈將設立全新轉譯研究中心,建立一套研究策略將大學研究開發出來的藥物生產上市,立刻收到許多大學科學家的抗議,認為這項改變表示基礎研究所得到經費補助將會變少。

事實上,NIH已表示該組織沒有繼續跨領域研究中心的計畫,當初伍得洛夫就是由於這項補助才得以在西北大學開啟癌症生育協會的計畫,NIH如果真的成立了上述機構,該領域現行的跨領域計畫可能會被迫轉變成轉譯導向或是製藥導向。

雖然美國政府大力強調在癌症和能源發展等領域的大型發展計畫,卻也默默減少在粒子物理學或是太空探索等領域的經費。

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副主任卡利爾原先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職,利用休假期間前往白宮任職。卡利爾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長的科學暨科技特別助理,負責推動跨領域研究計畫。

然而,他表示,在白宮他並沒有預設立場,認為大型科學計畫比獨立研究者所提出的小型研究計畫更需要資助。白宮投注計畫資助的選擇取決於科學問題的本質。他說,政府視大型科學計畫為達成目的的手段,而不是一項目的。

台灣立報 2011/04/27 謝雯伃

 相關連結

As Budgets Tighten, Big Science Gets a New Opportunity to Make Its Case (the Chronicl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