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最近開始出現老人要自立自強、老人要過得有活力的論述方式。金融業者猛打「不老」題材的廣告,以老人投入啦啦隊為題材的紀錄片,甚至能在院線上映。
這樣的論述頗為正面,把老人與活力劃上等號,看似鼓勵老人走出家門、面向人群,但是,在論述方式上,往往不經意的顯現出,希望老人都以此為模範。這是一種把壯年人的形象套用在老人身上的霸氣,形式上看似一場老人勵志大戲,隱含的意圖、潛台詞卻是「不這麼做就是落伍」。
老人從事各項活動,在影像上之所以看似排除萬難,實際上所顯示的是,這個社會並沒有提供相對應的配套。於是,老人想要登上高山,只能把體能練到足以與中年人相提並論。我們不檢討福利制度的疏失,反倒是要求每個老年人都要進健身房。台灣其實不缺乏這樣的經驗。肢體障礙、視覺障礙人士出門的難度,由於無障礙設施的持續改善,已經降低不少;儘管這方面的改善幅度並不完美,但是,類似數十年前鄭豐喜這樣的勵志典範,關於行動不便的的描述方式,已經逐漸被較不緊張的風格所取代。
整體社會對於各種團體、生活類型的包容度逐漸提高,這樣的意識卻沒有延伸到老年人的領域。反倒是處處顯現壯年人的霸權心態。
壯年人有各種樣貌,有的人在生活休閒皆帶有強烈的目的性,活得認真用力、宛如執行一場任務;有些人則恰恰相反。目前的主流論述對於壯年人頗為寬容,畢竟各種生活方式代表不同的商機,於是,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大方的承認各種生活方式皆有存在空間。金融菁英放棄高薪浪跡天涯,尚且被視為「實現自我」;中年人接受自己不如人的現實,也被視為「活出真我」。
有能力而不發揮到極致,以及安於現狀不求改變的壯年人,都各有其所,沒有什麼主流價值會強烈批判他們。但是,場景一變換,在面對老年人時,卻開始變得苛刻,總認為老年人就應該「不服老」、「求新求變」,即使體力衰退、行動上不方便,心態上可不能失去鬥志,如果不這麼做,就是「顯老」。「顯老」,在語詞上就有負面的意涵。我們對於多元入學、人生多元化的說法朗朗上口,卻對於老年人採取單一標準。
這是近幾年,台灣社會的主流態度,先是將老年人視為弱勢族群,然後又要求弱勢者要自我突破,最好是無視於生理的限制,做到氣吞宇宙的地步。完全不考慮,老年人也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類型,未必要向同一種標準看齊。這讓我們的老年人活得很不自在,媒體的撲天蓋地報導,向來藉著博愛座等議題來凸顯這個群體的無助,然後轉過頭來又要求「老年人當自強」。
本地社會似乎忽略了,「變老」本身是一種生理狀態、自然規律,不是什麼人生大道理;老年,也許就像膚色差異,沒有什麼好突破的。目前開始醞釀的「活力老年人」論述,其實只是把青壯年人的標準粗暴的套用在另一群人。這種霸氣,顯示的是,儘管社會趨向高齡化,但是,我們並不知道要如何面對這個議題。
台灣立報 2011/07/06 社論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