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對宏達電 (2498)掀起訴訟戰,會引發台廠寒蟬效應嗎?套句國內IC設計公司大老闆說法,「早期台灣廠商大多苟且偷生,付錢和解了事,但很多廠商都活下來了!」一語道盡台灣廠商面對專利訴訟已非小蝦米對大鯨魚,反而有越挫越勇的味道。
以面板廠為例,牽扯台廠的專利訴訟對象已經逐漸從美、日廠商逐漸轉移到韓廠,業者指出,道理很簡單,就是商業競合。
例如友達,今年元月日商夏普曾針對7項面板專利,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與德拉瓦州地方法院對友達提起訴訟,不過友達隨即於3月反訴,4月中旬,雙方以和解收場,並簽署專利交互授權合約,當時外界即解讀,夏普舉動在於壓迫友達延續5年前的授權合約。
而今台韓在電子產業競爭形同水火,今年6月再添一樁韓廠三星與友達專利訴訟案,雖最終結果待審,但市場多以正面方向猜測。
除面板廠外,國內IC設計龍頭聯發科(2454)也曾歷經威盛(2388)、建碁(3046)、ESS、Oak、卓然、日本松下電子、英國電信等控告侵權,今年6月初再遭飛思卡爾向美ITC及德州東區地方法院提告。其餘IC設計廠商包括瑞昱(2379)、原相(3227) 也都曾被競爭對手控告侵權。
更值得注意的,國內觸控晶片廠義隆電(2458)曾與新思國際專利訴訟和解收場,2009年更以小蝦米之姿在美國北加州聯邦地方法院直接槓上蘋果,控告蘋果多指觸控侵權,另去年也向ITC提告,惟今年ITC複審已認定蘋果並未侵權,但在國內IC設計業中,義隆電為少數與蘋果在專利訴訟上有實際正面交鋒廠商。
在科技業中,專利訴訟案件與日俱增,其中根據統計,在美國ITC 337專利調查中,台廠涉入件數占比近2、3年來已增加到3至4成之譜。且從爭議產品來看,不難發現,當紅產業,如觸控、3D影像技術,乃至於LED應用相關專利訴訟越來越多。
從過往經驗,科技產品生命週期短,就算審理程序較快的ITC,每件官司普遍也要1至2年時間才有結果,但近年如面板、IC半導體等公司在專利訴訟已累積不少經驗,加上對手廠商多數目的都在商業競爭,因此侵權訴訟案大多正面收場,不論是付錢拿到更大市場發展空間,或是換到更多技術專利,讓台廠已越來越有實力跟國際大廠一起上談判桌。
聯合晚報 2011/07/14 呂俊儀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