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無障礙山林 讓行動不便者親近自然

      山林清幽的環境,新鮮的空氣,萬化的景致,是許多人心靈的解藥,在大自然的浸潤下,能讓苦悶不藥而癒。然而,有許多人受限於行動不便,上不了山,下不了海,「睽違十五年,我終於得以再次進入山林!」「當我再次碰到海水,我興奮極了,距離上次已經十年了。」這是身障者重回大自然的感嘆。


根據內政部九十九年統計,我國身心障礙者有一百零六萬三千多人,占總人口百分之四點六,其中以肢體障礙者最多,占百分之三十六點八三。

事實上,所謂行動不便者,不能僅限於身心障礙,也包括老年人,目前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超過兩百二十九萬,占全國人口數達百分之十以上,預計到一百零六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比例將超過百分之十四,台灣將邁入高齡化社會。

林務局森林育樂組服務科科長翁儷芯指出,隨著年紀增加,身心機能也跟著退化,和障礙者最大不同在於,障礙者是身體部分功能問題,老年人則是多項功能退化,其障礙往往是綜合性的。此外,暫時性原因導致行動受限者,如孕婦、帶著幼兒的成人、骨折病患等,都可能是無障礙環境的受惠者。

因此,無論是高齡社會的來臨,或是身心障礙者人權意識的提升,政府都必須正視公共設施的無障礙環境規畫,而且在軟、硬體的設計上,應盡可能朝所有人都能使用的「通用設計」方向努力。

展開雙向跨界對話

為了使無障礙環境設施確實到位,政府單位應捨棄以往被動、單向、由上而下、工程取向的政策模式,改以邀請身障團體前期參與、實地檢覈,展開雙向跨界對話。

以林務局委託身障團體為十八個國家森林遊樂區進行無障礙檢覈為例,早期,國家森林遊樂區興建時,依法規設有無障礙設施,但為更切合身障者的需求,林務局從民國九十八年起邀相關團體檢覈,並依需求分短期(扶手、門寬、廁所等)、中期(木棧道、較大坡道等)、長期(聯外交通等)逐步改善。

目前已完成一百五十三項短期應改善設施;中期已完成內洞、墾丁、知本三個國家森林遊樂區;未來將依其成及年度預算逐步改善,達成內政部之「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白皮書」行動策略目標。

然而,在森林遊樂區裡如何顧及自然地形、景觀、生態,和無障礙設施之間取得平衡點,則是考驗。

翁儷芯亦指出,從森林育樂出發營造無障礙環境並非無限上綱,在考量不同族群需求的同時,必須與自然生態保持平衡,如有些地形較為陡峭、險峻的,環境影響評估不宜施作的區域,為是否營造無障礙環境的考量重點。搭車、樓梯、斜坡、石子路,一般人能輕鬆上路,但對以輪椅代步的身障者卻成為一道道嚴苛的考驗。

今年是聯合國的「國際森林年」,人與森林的關係密切而微妙,該如何平衡,考驗著各方智慧,透過進入、對話,才能體會大自然的生息。而照顧不同的族群、提供均等的機會,滿足行動不便者親近自然的渴望,政府責無旁貸,民眾亦應拿出同理心,才能共同打造友善無障礙的環境。



人間福報 2011/8/27  楊慧玉


阻礙身障者造訪森林遊樂區10大原因    
  1. 遊樂區內行進困難(如坡度太陡、舖面不平整)
  2. 住宿地點缺乏無障礙設施
  3. 建築物或步道出入口設計不便進出
  4. 遊樂區內可活動範圍不多
  5. 旅館房間沒有無障礙廁所
  6. 森林遊樂區內缺乏電動車或輪椅可供出租
  7. 缺乏適當的交通工具(如無復康巴士接駁、遊覽車無升降梯設備)
  8. 電動車或輪椅運送不便
  9. 旅遊景點不易抵達
  10. 電動車電力補充困難

林務局  2011/8/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