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前夕,各地陸續發起一連串的敬老活動,但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高就醫品質,卻往往遭到忽略。根據一項調查發現,由於老年人慢性疾病多,通常得分科掛號,但醫院複雜的看診程序,竟出現耗費10小時就醫的誇張個案,顯示步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相關福利政策仍有待加強。
為了瞭解老年人的就醫情況,老人福利推動聯盟針對全台543位老年人照護者進行相關調查。結果發現,74.95%的照護者認為老年人就醫環境相當不便利,平均就醫時數高達3.5小時,甚至出現花費10小時就醫的個案記錄,等於是一整天都耗在醫院中。
進一步分析原因,主要是掛號、看診、批價、領藥的等候時間過長(71%),其次是多科掛號流程複雜(70.9%),醫院交通不便(53.7%)則位居第三。因此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表示,造成老年人就醫時數偏高的緣由,並非是外界認定的「老人很喜歡看病」,而是醫療資源缺乏整合與規劃。
以花費10小時看醫生的個案為例,75歲的龔阿嬤為了治療眼睛疾病,曾於上午7點出門就醫,但下午5點左右才完成檢查與療程,誇張的程度令人咋舌!原來龔阿嬤在掛號候診時,便花費不少時間等待,加上排儀器檢查得等到下午,因此一整天都待在醫院,家人還差點以為龔阿嬤失蹤。
天主教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指出,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資料顯示,過半數的老年人患有3項以上的慢性病,因此每次回診必須掛不同的科別,以取得多重處方籤。雖然醫院開放網路掛號,但老年人多半不會使用電腦,只能現場排隊,導致就醫時數倍增。
該調查也發現,81.5%的照護者對老年人居住地的長期照護資源感到憂慮。由於各級醫療院所主要集中於都市地區,忽略老年人口高居住比例的非都會區,加上居家照顧提供的資源相當有限,因而造成過半數的照護者擔心地區性的照護單位,無法提供良好的照顧品質。
陳永興進一步表示,改善老年人醫療問題刻不容緩,醫療院所應提供整合性的掛號與領藥系統,以節省多重慢性病患者候診領藥花費的時間。同時由於偏遠地區缺乏老年人醫療照護院所,因此社會應投入資源,儘速在鄰近地區設立符合需求的專業機構,提升老年人的就醫品質。
卡優網 2011/10/05 林惠琴
老人就醫不友善 看病耗老半天
「早上9點的門診我6點多就得出門,到了現場還不一定掛得到號,看完診之後去做其他檢查,光是在醫院跑來跑去又浪費不少時間,看個醫生花一整天。」75歲的龔老太太談起就診盡是無奈,而這也是台灣多數老年人口就醫經常碰到的煩惱。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與羅東聖母醫院4日共同發表「老人就醫不友善大調查」,指出老人就醫多項問題,期待衛生署督促醫院改善現狀。
目前台灣已有超過10%的老年人口,依照目前老化速度,2025年將達到25%,也就是5百至6百萬的老年人口;但台灣投注於老年人口的醫療資源卻遠遠不足,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指出,老人專科醫生僅有7百多位,相較於小兒專科的3千多位,人數明顯不足。
除了專科醫生缺乏,就診的便利性也嚴重不足。根據調查,7成以上老年人口認為就診時掛號、看診及批價時間過長,加上不同慢性病得分科掛號,流程複雜。此外,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足,老年人口又不擅長使用網路等工具進行預約掛號,看醫生時總得提早數小時搭計程車就診,交通費用比醫療費更貴。陳永興批評,分科掛號不但浪費時間也浪費健保資源,衛生署應推廣整合門診,讓老年人口掛號時可一次掛足不同科別;每個科別醫生開列的藥物,也應讓不同科別的醫生看見,以避免重複開藥或藥物交互作用。
至於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問題,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表示,目前衛生署推動IDS(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由大醫院認養偏鄉,提供醫療協助,「但實際上,像蘭嶼這樣的偏鄉,每星期前往看診的科別都不同,當地人怎麼會知道哪時可以去看診,加上本來是巡迴醫療,後來又改為定點,也降低就診便利性」。吳玉琴感嘆,怎樣落實IDS又是另一個問題。陳永興則指出,醫療資源過度集中於大型醫學中心,動輒2千多個病床,「但好的醫院其實5百至7百床就夠了」。偏鄉地區分不到資源,病人只能往醫學中心擠,加深掛號問題。
目前羅東聖母醫院規劃建設新的老人醫療大樓,提供復健與長期照護服務,並有適合老年人口移動的醫療空間。陳永興表示,目前政府有長期照護保險的規劃,加上復健又有健保給付,因此經費部分不成問題。反而是在人力與硬體上必須加強,「少子化加上老年化,現在趕快做才是保障每個人未來的醫療服務」。
台灣立報 2011/10/05 呂苡榕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