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後ECFA競逐 醫材發展先固本

     後ECFA時代,新藥臨床認證沒有共識,而醫材業則將面臨陸資廠的大軍壓境,國防醫學院教授胡幼圃認為,現階段應先「固本」,以後再談相互認證(換證),中原大學教授林康平則認為台資廠要以創造差異化、聯盟開拓海外市場。


     ECFA簽署,生技業被認為最受惠的是養殖水產和人工關節,聯合骨科(4129)可創造的是4%的關稅,但面臨的是相關陸廠全面搶進台灣。未來開放後,包括電動代步車、血壓計、血糖機、防護衣、導管等耗材,台資廠都將面對陸資廠低價策略的衝擊。

     胡幼圃認為,醫材業正面臨ECFA後的大挑戰,光以驗證費用和時程來看,台灣僅需1萬元申請費及適當的實驗驗證,大陸動輒要收數十萬的審查驗證費用,查驗登記的審查時間差異更大,我國正常程序不過2~6個月,大陸註冊審查卻要超過2年,甚至長達4年,在雙方查驗審批的難易度不一,且未有公平機制下,現階段兩岸醫材不適合談相互認證(換證),政府應先以固本方式,建立完善法規,保障國內企業的生存空間。

     就2008年至2011年10月底通過審批的醫材統計資料來看,中國SFDA醫材證照通過一、二類各達17,538件及25,486件,第三類醫材有5,761件,其中三類醫材屬中央職權,而進口醫材則都要透過中央審批,在此期間批准的港澳台件數則僅591件,顯示台灣醫材廠要西進是有障礙的。

     中原大學教授林康平表示,為了對抗陸資廠的低價競爭和國際大廠的強敵環伺,政府應提出創新作法鼓勵企業自然整併,集合集體的優勢,開發創新的產品,創造差異化,而不是與陸廠拚價,應該要利用「MIT」的品牌形象,另覓新商機。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表示,台灣的醫材要「先談優質、再談平價」,由於目前大陸廠商在體外診斷、數位X光、婦科生產設備等醫材技術尚未成熟,亟欲尋求與台廠合作,且隨著遠端照護的商機已成趨勢,大陸各省市政府也介入醫療的遠端監控及醫院管理,這些都是台廠的強項。國內醫材廠或許應投入此領域發展,或創造更前瞻性的產品,培養國內廠商或與大陸,甚至國際大廠合作的實力,共創新商機。



工商時報 2011/11/14 杜蕙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