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2日 星期三

交大教授吳炳飛 走出學術生涯一片天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拍照時,吳炳飛特別交代要讓電腦桌面上的老婆大人--薛翠惠一起入鏡,他說:「除了父母以外,妻子便是這一生最重要的貴人!20多年來無怨無悔的扶持,讓我能有機會與實力在學術上盡力。」而今年原本規劃一家人赴美休假的吳炳飛卻因故未能成行,他開玩笑的說:「這樣正好留下來"打"學生」 現任教於交大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的吳炳飛。


1959年出生於一個勞工家庭,夜四個月大的時候,感染了當時全台流行的小兒麻痺症:當一場高燒過後,母親發現他竟然用手去挪腳來移動身子時。便註定了他今生不知用雙腳行走的滋味。然而憑著一股 "臭脾氣"。他硬是在傳統為肢障小孩所安排的既定出路之外,找到自己對學術教學與研究的熱情。並對新事物永遠懷抱好奇和想做出來的態度。

曾經殷切期待 不要特別 只要和別人一樣

吳炳飛說:「小時候除非是受到取笑,否則還沒有明顯感受到自已和別的小孩有何差別,但到了國中時期,身體的變化讓我強烈感覺到身體與意志的不同調,當同學們亟欲彰顯個人特質時,我曾經殷切期待 - 不要特別;從小到大、由始至終,我都希望能和別人一樣用雙腳走路;但事實上,我卻做不到:在大家能跑能跳時,我卻苦惱於每日通學的問題;而且我每走幾分鐘路。就會喘得無以為繼,三不五時就要休息,才有體力到達目的地。」

雙親在他國中時期領養了一個女兒,他感慨地表示:「那個年代,誰家不是生一堆小孩呢?但父母看到我這樣,使不敢再生。」高中考上離家較遠的學較。為避開公車擁擠時段。以及不想接受別人讓座的莫名自尊。吳炳飛選擇搭早晨6點鐘的第一班車到校。下車後還要繞個馬路才能到校門; 一般人可能10分鐘就可走完的路,他卻得花上40分鐘。放學時。他都會等到放學與下班的人潮散去,約莫晚上7點多才動身回家,重演一次早上上學的艱苦戲碼。也釣洧C日上下學的勞累,使得他的作文充滿灰色調,當時教他國文的周小冰老師在作文簿裡,用朱筆提了尼采說:「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遠對當時身受行動不便之苦的吳炳飛而言,猶如一道強光指引其日後的人生道路:「我必須放棄自怨白艾,超越身體的障礙。並從積極面來創造自已的生命價值。」

高中畢業後。吳炳飛因為雙腳實在無法行走,而又動了一次手術,這次採用傳統療法。在不麻醉的狀態下。直接用矯正器具來矯正腳膝蓋關節:他回憶說:「矯正時的強烈痛楚讓心臟幾乎要停止跳動,只能用大聲吼叫來轉移注意力。母親在手術室外,聽到我的叫喊,痊y滿面卻無能為力分擔我所受的苦。這樣的劇痛在那年暑假裡,一共經歷了三次。我並非總是陽光,遇到低潮時,難免會陷入因果論的泥沼:我前輩子可能不只殺過人,應該還做過其他更罪大惡極的事,所以今生才會受到這樣懲罰。」但是當沮喪過後,每每要進手術間以前,他就會以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他,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來自我減壓,以免被恐懼吞噬。

年輕時所受的這些磨練,養成吳炳飛獨立的個性,也較能接受人生不同的考驗。他的家境並不富裕,父親不論晴雨,都得趕著清晨3、4點將豆腐送到曙U去,礙於行動不便,他根本無法分擔父親的工作。當時肢障的孩子多牛去學一技之長,如:鐘錶、西裝等,吳炳飛坦承:「強烈的自卑型塑了一股臭脾氣,我不想做別人認定我應該能夠做的事,幸好我對唸書還在行,於是選擇繼續升學。」

往交大求學期間 確立未來志業

選填大學志願時,參考去年的排行榜,本想選填丙組,但卻礙於聯招會規定醫學院不能收肢障生而改填甲組,吳炳飛表示,其實丙組也不是不能收肢障生,只是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外科醫師才足醫師,卻忽略還有其他科別,故錯失為自已爭取就讀醫科的機會。 當時以甲組的名校來說,大家比較熟悉台大和清大,所以當他電話查榜聽到自己考上的學校是交大控制工程學系時根本一頭霧水,經過打聽後,才知道交大和清大一樣也在新竹,不過,還是不知道控制工程學系到底是要唸些什麼? 現在交大光復校區在當年還是營區,那時吳炳飛自台北南下新竹,在博愛校區所住的宿舍,如今則是育成中心:求學期間最感到困擾的是明明行動不便,宿舍床位卻老是被安排在不可思議的地方,如:頂樓、上舖,害他每天都得折騰半天才能進去或離開宿舍,因此他養成了離開後,非得上完所有的課、忙完所有的事,才會回去的習慣,而為打發其中空檔,他最常在圖書館留連。此外,他也很怕別人打電話到宿舍來找他,因為電話設在樓梯間,等他克服萬難,走到電話那頭,早就斷了線。當時在台復較未久的交大,為符合教育部規定以爭取經費,故將電機系拆成數個系別,控制工程學系很自然而然就需要跨領域整合,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將符合期待的技術兜在一起,就好像堆積木一樣,以滿足市場需求。

在大學時代,吳炳飛說自己還比較單純,學校給什麼就學什麼,直到上了研究所以後,才積極思考未來的方向,從各方面觀察評估以後,老師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且鑽研學術還蠻有趣的,似乎自己也能勝任。 家境並不富裕的吳炳飛之所以能上研究所,主要是因為大學畢業那年 (1983),碩士班正好成立,學校為留住.吸引人才,而祭出免學費又有獎學金可拿的優厚條件,不致造成家裡負擔,所以就順理成章留下來唸書。

研究所畢業後,很想一圓深造的夢,出國拓展自己的視野,為了存錢,留校擔任講師,1988年底終於能帶著妻子薛翠惠與半歲大的長子海旭,前往美國南加大攻讀電機工程博士。 5年半來所攢下的一萬多元美金,其實只能應付第1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幸好後來有指導教授Jonckheere博士提供的獎學金,及時解決了吳炳飛的經濟問題,讓他可以全心專注在學術研究上,並於1992年順利拿到電機博士學位,同年回到交大擔任電機與控制工程學系副教授,1998年升上教授迄今。

在無障礙空間 教育養成 感受文化衝擊


在美留學期間,當地的無障礙空間與自小就從教育紮恨---主動對需要幫助的人施以援手的精神,讓吳炳飛印象深刻。在較園中行進,他幾乎沒有什麼動手去開門的機會,而且出入電梯,大家都會禮讓,有一次,他要進入一個建物,老遠地就聽到身後傳來疾走的腳步聲,原來是一個約莫小學5、6年級的小男孩趕來幫他開門。又有一回他推著輪椅準備進入一扇門,因為不知道如何拿捏推開門下鐵板的力道而反覆試了幾次,後來有一位教授跟他說,其實這樣就可以去告南加大設計不良,而害你的權益受損:後來,吳炳飛當然沒有去告學校,但回國多年的他,對比美台兩地的無障礙空間設施,卻還是存在著雲與泥的反差:「即使我們的第一夫人都身有障礙,也無法對社會產生什麼啟示!大環境對身障者是很不友善的,無障礙空間只是空談,杜會對弱勢族群的關心與福利常用經濟觀點考慮,而非著眼於更高層次的人道關懷。」

 吳炳飛在得到第六屆內政部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殊榮而獲陳水扁總統召見,當阿扁總統請與會人士提出建言時,他曾指出。如果金鷹獎只是官方的例行性活動,而無法對社會產生教化的話,那有何意義呢?當時阿扁總統有允諾會責成相關部會,看後續該如何給予協助,後來他果真也有收到教育部的公文表示正處理中,可惜就再也沒下文了。

 也曾在交大較園因天雨路滑而不慎摔跤的吳炳飛,給校園內的無障礙空間設計打了60分,因為校方雖然很有心要改善,甚至還籌組了無障礙空間委員會,但在實際作為上,卻總還不夠積極,不過,他也認為,身障人士要主動參與建言,否則一般人實在也很難感同身受其所遭遇的不便。

吳炳飛懇切地說:「深耕國小教育,尊重每個與自己不同的人。冉者,有能力的人要多幫別人,也要慶幸與知足自已有能力幫人。最重要的是,身障者絕對不能自我放棄!只要不否定自己,不被大環境打敗,外界的歧視及所碰到的痛苦,都要想辦法內化為積極向上的力量。」另一個讓吳炳飛感慨良多的,就是美國教育不鼓勵學生讀死書,因為生活本就足由多種面向所構成。將社團活動列入學分、申請學校的參考,無形中便是歷練學生多維思考的能力,做研究不能『是專注於一個範疇;一個完美的智慧結晶,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文由不同領域的人來理解,就會得到各異的詮釋。

吳炳飛在紙上寫了research,然後將之拆成re和search,來闡明做研究就是耍一直找答案的真諦。並以此安慰所有在研究這條路上因挫折而沮喪的學生。他認為,做研究不僅要趁早,還要能安貧樂道。因為這條路足真的寂寞:但如果不能從每次的失敗經驗裡記取教訓,節省找到答案的心力,那不如趁早放棄算了。

在教學的過程中,他也不時反躬自省:如果自己是坐在下面的認真學生。會期待老師如何教學?教育是良心事業,身教重於言教:自己是否夠尊重教師的工作?自己足否會誤人子弟?自已如何用學生能懂的方式教學而非唸一遍教科書而已?他認為,能夠將艱澀的理論轉化為普羅大眾都能理解的語言,才算將學問真的讀通,因此大師都應該去教授通識教育才對。

盼能爭取後卓越計畫讓智慧車從台灣出發 駛向世界舞台


近年來吳炳飛的實驗室成功開發即時影像處理技術及嵌入式系統應用於交大智慧車 (Taiwan iTS-1)的自動駕駛控制與碰撞預防安全技術。該研究需即時影像處理反同時控制煞車、油門及方向盤,複雜度遠高於著名國際學術研究;此項研究成果也是台灣學術界第一個結合影像處理與控制技術應用於實車的範例。

智慧車是智慧型運輸系統 ( ITS)所衍伸的五個分項之一,計畫已經run了2年,目前也正中請後卓越計畫,希望能爭取更多經費做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如:自動轉換車道等。吳炳飛表示,Taiwan iTS-1是藉由CCD攝影機即時擷取的道路資訊,以取代駕駛人的眼睛,自動判斷車輛前方道路的狀況。在車輛研究測試中心滑行暨振動噪音標準測試道,Taiwan iTS-1以145knWr的遠度自動駕駛。在連續水溝遙P突起物的不良路面,以及在道路標線長時間只有一邊呵兒的惡劣測試環境下,車輛仍然可以不偏離車道,高遠且安全的完成自動駕駛。 Taiwan iTS-1已獲得的肯定包括:由卓越計畫國外審查教授實際坐在車上,以時速90km/hr與11Okm/hr分別完成了在東西向快速道路與國道3號高速公路的自動駕駛實車驗證。此研究成果亦獲President of IEEE SMC Society,Prof.Gruver肯定,於2004年3月24日參觀實驗室做學術交流。並以台灣第一輛智慧車影像與控制系統系列成果,榮獲第一屆 2005機動車輛創新設計獎金質獎、銀質獎、銅質獎。今年6月還在IEEE ITS國際研討會上,獲邀說明台灣在智慧車的研究能量,與國際ITS研究做學術交流,並提升台灣ITS研究的能見度。

吳炳飛之所以如此致力將台灣的研究能量推向世界舞台,主要足深感於台灣的國際地位實在大弱勢了,故有機會,就要發聲。車用電子近年來方興未艾,過去台灣主要經營車用娛樂市場,現在應要切入競爭門檻更高、毛利卻也更好的安全市場,吳炳飛認為,台灣有足夠的研發能量,但還要強化對商品化標準的掌握。目前產官學研各界都已相繼投入,如:ITS便有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工研院機械所、中科院四所、金屬研究中心等法人共襄盛舉:未來應能陸續開花結果。


科技生活雜誌  第65期 2005-11-02

相關連結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我的人生經驗與感恩 (交大電控 吳炳飛 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