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電車上,過去大家是人手一本書,現在則是人手一支手機。隨著科技發展,日本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已兼具數位相機、電視、網路通訊、電子錢包、電子書、遊樂器等,生活大小事都靠它,也逐漸改變了日本社會文化及人際互動模式。
以前父母可以藉著打到家裡的電話,了解子女的交友狀況,但手機讓通訊個人化之後,父母除了付帳單之外,很難掌握子女的相關資訊。有個老爸發簡訊給女兒說:「你是不是交男朋友,怎麼那麼晚都不回家?」結果女兒連回都不回。老爸滿臉愁容地上某電視節目求救,幾個高中女生七嘴八舌指點他,傳簡訊要拐彎抹角且加些關懷語,沒想到女兒真的回傳了,讓爸爸感動得老淚縱橫。
不只說話還可看電視打報告
同一個屋簷下的父女還要靠簡訊溝通,不難看出現在人際互動幾乎都靠手機傳達;家書、情書、商業文書也都被手機電郵所取代。日本家庭手機普及率○九年達九○.二%,影響力已超乎想像。
日本的手機市場汰換快,功能不斷推陳出新,正對年輕人善變的胃口。他們會用手機上網開部落格、網拍、下載音樂、打電玩、寫小說、看漫畫等,也常用GPS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原本講電話的功能,反而逐漸退居配角了。
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具電子貨幣功能的「錢包手機」,不管是搭電車、購物、自動販賣機等,手機嗶一聲,就可以完成結帳。手機和二維條碼的結合,更進一步助長了手機消費。許多行業都因應手機推出各項服務,日本人的消費習慣也大為改變。
結合二維條碼具備消費功能
手機的便利原在於隨時可以直接通話,但現在愈來愈多人寧可捨對話而以簡訊代之,隔了一層的溝通,人際關係變得疏離,也降低了書寫能力,簡略、創新的符號與文字取代傳統的語句,讓文學的發展越來越淺薄。
日本家長會全國協議會也擔心,手機占據學童太多時間,會使兒童患上手機依存症,影響學習能力,也會使人際關係越來越淡薄。
日本大學腦神經科學教授森昭雄則在《電玩腦的恐怖》著作中警告說,用手機過度也會使腦的前葉變遲頓,出現電玩腦的症狀,即健忘、難控制情緒、易怒等。
部分家長擔心影響學習能力
手機的普遍也形成了一套行為規範,日本人從小就被教導要自律,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電車上會廣播「請將手機關到震動」、「請勿在電車上通話」、「在博愛座附近請關手機電源」等。在電車上如果忘了關手機,鈴聲大作必會引人側目,若是公然講手機,更可能引起公憤。
因為通勤時間長,又不能講手機,助長了年輕人玩手機的風潮,許多拇指族喜歡在電車上傳簡訊、寫部落格,甚至有大學生用手機打學校的報告。有些教授看不慣,還禁止學生用簡訊交報告或在課堂上用手機。
不過,也有學校認為手機乃無法阻擋的潮流,反而要求教授活用手機,校方也利用簡訊發送停課等通知給學生。
2010/01/24 中國時報 黃菁菁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