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狗醫師「毛毛」走進養護中心,輕巧地把前腳搭在朱爺爺膝上,「我很想念你。」患有帕金森氏症的93歲朱爺爺,用鼻頭和毛毛玩親親,傳遞他們最親密的暗號……
總統馬英九兩位千金都在美國讀書、工作,馬總統國事繁忙,第一夫人周美青有流浪犬「馬小九」為伴,如無行程時,陪陪小九排遣時光。
對某些朋友來說,寵物不僅是當個伴而已,還兼有「動物輔助治療」功能。大家耳熟能詳的「寵物治療」即是透過與「療癒動物」如與狗或貓的互動,來促進人類身心健康的治療方式,已是專業照護的當紅學問。
動物治療 引導老人表達
台北醫學大學老人護理暨管理學系主任陳靜敏說,動物輔助治療能引導老人探索自我,分享表達內在情緒感受,覺察並統整人際互動關係,進而提升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北醫老護系兼任助理教授張歆祐指出,人類和動物的緣分歷史已久,據考古學推測,至少三萬年前動物就走進人類生活,並有馴養陪伴關係。
最早紀錄 協助殘障照護
最早將動物納入人類醫療過程輔助用途的文字紀錄,出現在九世紀的歐洲。當時,比利時有人以動物協助做為殘障人士的居家照護;之後,便如雨後春筍出現許多嘗試與運用。
更明確的動物輔助治療,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1953年,紐約一位心理學家萊明森(Boris Levinson)有天約了一位兒童個案,名兒童提早到等候室,偶然和萊明森養的拉不拉多犬共處一室,當萊明森走進等候室時,驚訝地發現這位始終沉默的兒童,竟在短時間內,與拉不拉多犬發展良好互動。
破冰角色 化解防衛心理
這一幕,促使萊明森對寵物治療有了更進一步看法,認為狗兒扮演「破冰者」角色,能化解孩子的不安與防衛,促發正向情感,有效協助治療師與個案的治療關係。
電影「輕聲細語」中,勞勃瑞福飾演的「懂馬的人」,不但治療了馬,也幫助了因騎馬摔傷而不敢騎馬的小女孩,重新享受騎馬的喜悅。
療癒動物 狗、馬、水族類
如今,動物輔助治療用的療癒動物,不只有狗,其證實已有療效者,還包括馬科動物、海豚、水族類動物,鸚鵡等。張歆祐表示,其中最常見為狗,應是因為狗最常被馴養,容易接觸、訓練,且較其他療癒動物,更容易達到效果,俗話說:「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一點都不假。
隨著應用廣泛,除了老人,青少年、慢性病患、身心障礙者、自閉症兒童、臨終病人,都是動物輔助治療的受惠者。由受過訓的專業人員,事先設定好治療目標,藉由餵食、遛狗、丟球給狗狗撿,或和他人分享懷中寵物時,患者可得到療癒效果。
生理治療/降血壓、緩憂鬱 提升復健成效
- 提升免疫力:張歆祐指出,Charnetski與Riggers在2004年的研究發現,當研究參與者和狗互動,免疫功能會優於沒有與狗互動,或只與玩具狗互動的參與者,因此推論,與狗互動,能提升免疫力與抵抗感染。
- 控制血壓:有為數不少的研究證實,動物輔助治療,能控制高血壓患者的病情,其中有研究指出,觸摸狗兒,心跳、血壓會下降20%,情緒較為穩定。
- 有助心肺:還有研究證明,參與動物照顧的老年人,心肺功能、感官反應都比較好。
- 幫助復健:提升肢障者的復健成效,及中風患者的語言能力。
- 減少憂鬱:在療養中心的病患,在接受療癒動物訪視後,不但心理憂鬱情緒降低,還提升了自我概念和社會興趣。
心理治療/提升自信 增加社交行為
Gammonley於1991年在護理之家進行動物輔助治療,發現透過動物治療的個案,能獲得以下五種經驗:
- 藉著餵食、遛狗,或和他人分享懷中寵物時,能提升個案的自尊、自信心和動機。
- 個案與狗醫生肢體接觸後,案主能降低防衛心,並促成與他人的友誼。
- 與狗醫生遊戲,能增加社交行為,身心放鬆並感到有趣。
- 改善認知障礙。
- 個案、狗醫生及狗醫生的飼主,三者之間的口語與非口語溝通,達到「懷舊治療」效果。
(註:「懷舊治療」指的是鼓勵失智老人有組織地回想、討論並分享過往的事情及經驗,增加患者信心、自尊,進而減輕憂鬱情緒、緩解病情。)
2010/01/11 【元氣周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