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震不碎的愛 伊甸到宅復健伴心傷

     台灣援外 友誼滿載系列(3)(中央社記者施馨堯台北18日電)川震震垮逾萬人的平靜生活,利用有限資源,伊甸基金會深入四川九龍鎮,到宅復建服務,為災民重拾災前笑容,醫治看不見的「心傷」。


     2008年5月12日,一場強烈地震,改變中國上萬名四川省汶川居民命運。事發當下,國際關注焦點在幾個重災區,伊甸國際發展處國際合作中心主任鄺偉誠說,由於不希望資源重疊,評估後決定進駐資源稀少,位處四川棉竹市北邊的九龍鎮。

     靠近白雲山與跑馬領的九龍鎮,是以務農為主的小鎮。512地震後,全鎮95%房屋倒塌損毀,1000餘人受傷,超過300人死亡,整座城幾乎化為廢墟。

     鄺偉誠說,伊甸不是以立即急難救助為目標,而是為災民復健,讓中途致殘的人重新站起來。於是,災後半年伊甸加入術後磨合、復健和陪伴災民的服務。

     「我們決定不要他們走,而是讓我們過去」。鄺偉誠指出,由於資源有限,每項復健工具都就地取材。居民求好心切,為了趕快康復,一早拄著柺杖步行3至4小時到衛生院,復健半小時後,又急忙在太陽下山前回到山上,也有一些人因殘疾根本無法行動。因此,挨家挨戶的「到府服務」就此展開。

     鄺偉誠說,九龍鎮的物資與生活條件,等同於民國30年代的台灣。當地衛生局科長曾跟他說,如果沒有這次地震,根本不知「復健」為何物。從前只拿損傷藥膏塗塗抹抹,經歷地震才知道災後重建復健科的重要。九龍鎮重建過程中,當地政府導入許多資源,學校或醫療大樓中都納入復健科。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台灣也受到波及。多位領有高薪的職能與物理治療師放棄工作,長駐九龍鎮1個月以上。他說,曾有幾位志工的父母知道孩子因此辭職,氣得打電話大罵他們是詐騙集團,但看到成果後,也只能信服孩子的決定。

     在服務過程中,伊甸基金會遭遇到一位「沈默小天使」,3歲女孩秀秀。鄺偉誠說,秀秀的祖母復健時,帶她到復健室,社工們幾次跟秀秀打招呼,卻毫無反應。秀秀的祖母才說,秀秀原本是活潑開朗的孩子,地震時房屋瞬間倒塌,雖在祖母懷中躲過肢體外傷,但心靈卻受到打擊,從此沈默不語。

     鄺偉誠指出,伊甸基金會聯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諮商社工,讓她們介入協助。經過幾次治療後,秀秀已逐漸展開笑容,相信不久後會恢復從前活潑開朗的個性。

     參與服務的物理治療師林盈潔說,有天德陽市文廟廣場舉行改革30週年紀念,看板中部分是512地震紀錄。那些四肢健全,不曾受傷的人們立足在看板前許久,有人甚至拭著淚,她才明白原來看不見的悲傷、心靈的傷害更難抹滅。

中央社 2010/02/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