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性不適合發展快速變化的電子產品,」華碩電腦總經理沈振來認為,日本喜歡強調工匠精神,一個產品落在日本人的手上,他們的確會花時間努力做得更精緻、耐用,外觀看來也非常吸引人,問題在於,電子產品的壽命往往只有一年,甚至更短的只有半年,因此,最後能勝出的關鍵往往是反應速度,如果等到日本人把這麼精緻的產品做出來,其他對手早就把市場吃乾抹淨了。
舉例來說,SONY早在二○○四年就開發出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電視技術,不過,真正將LED電視商品化並發揚光大的卻是三星,去年三星LED電視銷售量二百六十萬台,全球占有率高達七成以上,至於SONY則只賣了六十萬台,關鍵就在於三星的LED電視售價比SONY便宜了一半,儘管SONY的LED電視產品比三星更薄,畫質看來也更優,對一般消費者來說,兩家公司的產品看起來差異不大,類似規格的產品,三星接受度當然更高。
雙D產業,全被南韓打敗
業者認為,日本人鑽研技術、想把產品做得精緻的精神相當可佩,包括隨身聽的規格、液晶電視商業化都是日本人做出來的,就連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在一九八五年時,日本廠商全球占有率都高達七成,專利技術也有六成以上掌握在日本人手中,目前三星獨霸全球的Nand flash(快閃記憶體)原本也是東芝獨家技術(後技轉給三星),但經過一九九○年代長期的不景氣,日本承擔不起半導體巨額投資後的虧損,投資手筆不如韓國,產業技術持續外移,競爭力也逐漸降低,加上過於輕敵,如今,日本DRAM廠地位已經跟三星無法相比。
與DRAM有同樣命運的則是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過去,LCD被視為是日本國寶,技術絕不輕言外流,一九九○年代初期,日本在LCD占有率甚至高達九成,不過,由於九○年代中期以後日本經濟長期停滯,各電機大廠在面板業與半導體的虧損嚴重,業者不再投資擴產,甚至日本廠商還將技術移轉給台灣換取現金,相較之下,韓國不僅持續大膽投入,還延攬日本退休工程師前往韓國進行技術指導,結果,在韓國傾全國資源扶植下,日本的面板產業不但兵敗如山倒,目前規模甚至不如台灣廠商,就連當地最大的面板廠——夏普在全球占有率僅排第五。
因此,日本的雙D發展可說是完全被韓國打敗,現在豐田汽車品質又受到全球的質疑,難怪, 日本人現在都非常擔心韓國貨可能趁隙而入,因為除了汽車以外,包括數位相機、電視等電子產品市場也可能被韓國掠奪。據統計,日本前十大電子公司當中,去年虧損金額高達二百六十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八千三百億元),一旦金融風暴再次來襲,日本高科技產業勢必還要面臨更大的生存危機,未來一旦韓國手機與電視等電子產品也打進日本市場,日本人恐怕會覺得更難過。
終生雇用制,弱化創新力
工研院 IEK(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主任蘇孟宗分析,日本電子業更大的問題是終生雇用制文化導致創意不足,具體來說,日本的創新只停留在產品技術、功能以及外觀的工業設計,至於更高端的商業模式創新能力,則幾乎可以說是完全沒有,「我完全想不出來日本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商業模式,就連卡拉OK,也是到台灣變形成KTV才發揚光大,」蘇孟宗說,包括彩色電視機、錄影機、隨身聽以及記憶體等產品只能算是技術的創新,而不是商業模式的創新,但顯然企業之間的商戰不能只靠技術。
至於,在網際網路這麼發達的環境當中,更凸顯日本「創新能力的不足」,連日本向來最自豪的3 G服務,廠商也堅持自定規格,結果包括手機與商業模式都沒辦法國際化,因此,當SONY的隨身聽被iPod擊潰多年後,iPhone 用同樣的商業模式搶攻智慧型手機市場,日本手機業依舊無法招架。
此外,日本大商社正規軍的經營模式在網際網路時代也有速度太慢的問題,舉例來說,facebook(臉書)以及Twitter(推特)都是由小公司發展出來的社交網路服務,中國的開心農場也是由小公司發展出來,但是日本的大商社對於這樣的趨勢根本沒辦法應變,因此在網際網路商機當中幾乎是完全缺席了。
商業模式,太僵化沒彈性
相較之下,韓國雖然也把資源集中到大商社,但作法上卻比日本更有彈性,舉例來說,當韓國的面板廠發現台灣背光模組廠(如瑞儀光電與中強光電)價格與品質更具競爭力,便轉向台灣採購,藉此降低成本以台治台,因此也讓台灣的面板廠吃了不少苦頭。
另一方面,筆記型電腦在二○ ○○年以前,全球占有率前三名分別為東芝、IBM與康柏(後來併入惠普),第四名則為戴爾,由於美系廠商將訂單委由台灣廠商製造後成本大幅下降,東芝以及 SONY等日系廠商堅持自製則只能走高價路線,最後規模當然無法與美系競爭,甚至輸給台灣的宏碁與華碩,東芝等日系廠商在筆記型電腦市場影響力也逐漸式微。
業界人士表示,認真說起來,就連現在最夯的iPhone也根本沒有任何技術上的創新,不論是多點觸控螢幕功能,還是從網路下載各式各樣的應用軟體,都是早就存在多年的技術,蘋果做的只不過是把這些功能整合在一起,更甚者,iPhone從第一代到第三代的外觀上也完全沒有變化,光從這項產品來看,日本人的技術完全可以做得到,但iPhone提供下載軟體服務這類獨特的商業模式,以及提供消費者、電信廠商與軟體工程師等共同參與的平台卻是日本人完全想不到,也跟不上的。
沉浸盛世,離消費者太遠
更麻煩的是,許多日本人仍沉浸於過去日本製等同高品質的光榮,未能體認到日本電子產品價格跟韓國貨、台灣貨甚至是中國貨比起來,都存在距離消費者太遠的問題。也就是說,向上比創意,日本趕不上更高竿的美國人,向後看追兵,韓國、台灣與中國的製造成本更低、品質也不差,同時,日圓還面臨相對競爭對手幣值升值的問題,看起來, 日本電子業生存空間遭到壓縮的結構性問題,還要面臨一段時間的陣痛。
一位大型電子公司負責人表示,從日本高科技產業逐漸式微的教訓來看,台灣應該注意與韓國處於高度競爭狀態的產業,目前看來問題較大的雙D尤其更要當心,儘管中國經濟持續成長,對岸也正在向台灣的廠商招手,結合中國的力量或許能讓台灣的雙D重新找到一片生機,不過,依靠別人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除了看中國臉色吃飯以外,業者恐怕還是應該想出更有效的方法提高競爭力,才能避免重蹈日本電子業持續沉淪的覆轍。
非凡新聞周刊203期 2010/03/10 記者:文 陳仲興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