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壓藥一直加,病人血壓卻直直落,生理監測警報、心肺復甦術的重壓聲響與家屬的哭喊聲交疊…」加護病房中一幕幕生離死別的場景,若未親身經歷,恐難理解安寧醫療的重要性。
「醫療科技很重要,但不能忽略人性!」署立雙和醫院副院長,創建國內首座安寧病房,被醫界稱為「安寧之父」的放射腫瘤科醫師賴允亮表示,當窮盡現代醫學一切治療技術,仍無法覓得部分癌末病患一線生機時,醫師、家屬都得思考如何協助病患平順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賴允亮強調,安寧療護或緩和醫療在運用醫療科技減緩末期病人的生理不適,同時協助心理及靈性層面的照護,並確保患者以最少的痛苦走過人生的終點。
末期病人家屬的不捨,固然是情感上的必然,插管、心肺復甦術等急救卻經常造成末期病人的痛苦。然而在沒有簽署拒絕心肺復甦術同意書(DNR)的情況下,醫護人員不能放棄急救。這也就是為何心肺復甦術壓斷肋骨、電擊燒焦病患皮膚的場景不斷出現。
很多家屬很難接受親人即將走上生命終點的事實,但眼見末期患者生理監測數值惡化,升壓藥用量已達極限,血壓卻持續探底,而心肺復甦術只會造成更大痛苦,無挽回可能時,緩和醫療團隊就會建議家屬考慮讓病人「好走」。
「看到別人痛苦急救場景,自己也於心不忍」部分末期病人家屬親見其他床患者急救時肋骨遭壓斷、皮膚因電擊燒焦的情形後感嘆。
一位接受緩和醫療建議的家屬回憶罹患末期腦瘤兒子過世時的安詳場景:「他就像累得睡著一般,沒有掙扎,沒有痛苦。就這樣沉沉的睡著了。」
台灣新生報 2010/04/21 記者萬博超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