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2日 星期日

認知科學,我們的研究還稍顯稚嫩

    幾年前,德國慕尼黑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做了一項實驗。 他們讓受試者觀看不同的產品商標,同時通過儀器對受試者的頭部進行掃描。 他們觀察受試者大腦的哪個區域處於興奮狀態,結果發現各種“名牌商標”都會引起大腦某個特定區域的興奮。 這個研究被互聯網報導後,其點擊率很快突破了2億。

    這個德國小組應用的是認知科學的研究方法。 這個從上世紀70年代末逐步發展起來的學科,越來越受到科學家的青睞。

    記者從正在北京舉行的第7屆國際認知科學大會(ICCS2010)上了解到,我國認知科學的研究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差距,許多科學家還沒有認識到與認知科學“聯姻”的重要。

    “認知科學是研究認知和智力的本質、規律的科學,是在心理科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神經科學、科學語言學、科學的哲學以及其他基礎科學的交界面上,湧現出來的新興科學。”國際認知科學聯合會主席、中科院院士陳霖告訴記者,認知科學的最大特點就是其大跨度的、多學科的交叉。 認知科學不僅用行為學、腦成像、計算機模擬等來自多個學科的手段研究感知、記憶、語言、思維、精神健康等問題,而且也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鴻溝,與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法律等社會科學學科聯袂,並且催生了一批新興學科。

    認知科學的迅猛發展得益於腦成像功能磁共振技術的突破與支撐。 “通過腦成像技術我們能夠看到人的大腦的興奮區域和興奮過程,以及不同區域之間的協作,從而幫助尋找大腦的活動規律。”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卓彥告訴記者,通過神經教育學,可以找到人們學習、記憶的規律,從而正確評估教育教學方案的科學性;通過“腦與法律”的研究,我們或許能夠分清一個罪犯是由於精神疾患還是主觀故意,從而為準確量刑提供科學依據……

    正是基於認知科學和腦成像領域的飛躍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大的社會影響,曾長期擔任科技界領導職務的周光召院士指出,認知科學和腦成像領域把人類的心理乃至社會行為和腦的功能結構直接聯繫起來,大量生理和心理的不和諧因素,可能在科學理解的基礎上來解決,這將會對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很遺憾,我國的科技工作者將其研究領域與認知科學的交叉合作還不多,欠缺一些主動意識,特別是跟國外同行相比。另外,對研究的系統性的追求常常讓位於快速出文章的需求,這使得我們的研究總體來說還稍顯稚嫩。”卓彥如是說。

    “以前對人類大腦的觀測主要是通過電針技術在給腦部病人治病時進行。而現在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展,使認知科學能夠通過正常人做實驗進行研究。實驗儀器對認知科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卓彥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投入還不多,“我國所擁有的專門用做科學研究的磁共振機器總數還比不上美國的個別大學。我國現在幾乎所有的重點大學都開設了認知科學方面的專業或研究組,然而不少人做實驗卻不得不去醫院與病人爭'機時'。”

中國 科技日報 2010/08/22 李大慶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