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鼓勵生育腳步太慢


由於「少子化」現象無法改善,「高齡化」已成了必然趨勢,因此台灣人口問題已出現嚴重警訊。根據經建會推估,我國人口零成長將提前四年(民國一一一年發生),民國一一二年開始負成長。

我們以為這項數字顯示的意義,不應再流於官方例行書面報告而已,更不是未雨綢繆這句話能涵括一切。因為人口趨勢的扭轉,甚至一般國民對結婚與生育的態度,不易在短短數年間就發生重大變化。即使現在著手調整社會結構,改變年輕男女對婚姻問題所持的觀念,都不是一蹴而成,此刻立即加快腳步都已嫌晚。遑論我們看到的仍是有關部門散漫之心,一般民眾對於「人口老化」缺乏的警覺心!


一個國家人口政策的形成,所要考量的因素甚多。除了審酌當時社會狀況外,更要能掌握未來趨勢,稍一不慎就可能遺害後代子孫。然而由於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已顛覆一切傳統思維,當然也包括人口政策上的觀念。猶憶民國五、六十年代,包括蔣夢麟、張研田等人士,積極推動家庭節育計畫,事實上也成為當時政府的政策。在雷厲風行下,確實降低了生育率,以今日眼光看彼時,也確有太多不可思議。

然而無論當年大力鼓吹的節制生育,或今天的獎勵生育,都有其不同時代背景。曾任台灣大學農學院長、經濟部次長張研田,在其「人與饑餓」論文集中便指出,台灣所以要推行「節育」,在於

  1. 人口密度過高:在全島總面積中,適於人口居住的土地只佔百分之十六,因此不能任令人數膨脹。在六十年代,台灣人口自然增加率達千分之卅三點五,係世界最高增加率。
  2. 耕地人口密度更高:平均一公頃耕地要養活十二個人,負擔重於他國。
  3. 台灣人口組合的缺陷:由零歲到十四歲的人口比例特別高,換言之,人口中沒有生產能力的人特別多。


我們所以引述張研田先生將近四十年前的作品,即在強調社會變遷實在太大,當年的觀念與今日社會實際狀況已大不相同,甚至南轅北轍,人口政策尤然。張先生指述的三種「節育」原因今天已不存在。由於過度開發的結果,適合人口居住的土地,早已大於百分之十六,因此第一項問題的嚴重性已不復當年。其次因工業化的結果,農業生產已退居次席,不再有耕地人口密度過高問題。至於張研田言及的第三項原因,以今日台灣社會結構觀之,可說恰正相反。現在吾人憂心的不再是幼、少年人口過多問題,而是六十歲以上人口正以驚人速度增加中。

當年極力鼓吹「節育」人士的主張,今天看來已盡成明日黃花。但證諸以往節育的雷厲風行,今日鼓勵生育的動作卻是如此靜悄悄,怎不令人憂心?人口負成長的結果,除了台灣總人口減少外,社會必是日漸增多的銀髮族。直接導致的結果必是生產力降低、社福支出的大量增加,更不要說國力的下降了!

遲婚與不思生育的原因,我們在過去社論中已有分析。只希望有關部門能體認人口負成長的嚴重性。趕快卯盡全力以當年拚「節育」的精神,鼓吹生育吧!

台灣新生報 2010/08/27 社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