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沒落了?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昨天表示,知識分子過去是社會主流,現在卻成為過時名詞,大家不再期許自己是知識分子,他認為和台灣藍綠的激化等原因有關,期許知識分子覺醒,擔起應負的責任。
他疾呼,知識分子要領導社會理想與基本價值,「達人與google不可能取代」,也期盼社會對知識分子有新的定義,知識分子本身也要覺醒、堅持理想,大家不要到書店只想找「成功術」相關書籍,應該關心「更上層的事」。
王汎森昨天受邀到成大演講,他說,知識分子的沒落是「重大歷史現象」,過去一百五十年知識分子是社會主流,如今卻隱入歷史角落,是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
他引用聯合知識庫資料指出,一九六一到七○年,「知識分子」一詞出現一千一百次,七一到八○年出現一千九百一十次,八一到九○年是高峰,達兩千五百九十次;之後逐漸下降,近十年出現一千零一十九次,近五年每年只出現五、六十次,證實他的觀察。
他表示,過去一百多年來知識分子是社會主流,但現在很少聽到有人以「知識分子」自居,現在提這個名詞甚至帶有過時、冬烘與嘲諷味道。
他認為,知識分子沒落的原因很多,台灣近年因為藍綠激化,批判者被「藍綠化」,削解了批判力量,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是最明顯例子,成員藍綠分野明顯。
他還提出,台灣有一百六十多所大專院校,多數知識分子都進入學校擔任教職,過著「六月、七月、八月,還有九月」的日子,即是教授有暑假,生活安穩,而放棄了批判,只專注在自己專業上,只注意到自己的論文有沒有被刊載、引用。
他說,過去讀書人認為自己與利益無關,但現在學校中「智慧財產權」、「技術移轉民間」等受到重視,人文衰弱、生物科技當紅,學術活動帶有利益的色彩,讓大家感受到「國家的菁英原來是這麼無法信任」,而對知識分子產生信任危機;更嚴重的是,知識分子自我邊緣化,大家不再期許自己是知識分子,各界應關注。
聯合報 2010/11/23 修瑞瑩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