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政大拚教改 反學術霸凌


政大政治系特優教師遭不續聘事件,讓學術界掀起反思大學評鑑制度的戰火。政大教師會、教改論壇共同在網路發起「反對獨尊SSCI、找回大學求是精神」連署,提出33種多元評鑑的辦法,強調不同校系間的差異,不應落入單一標準、只求量化的評定模式。


經過一個月,目前已有超過1,400人加入連署。政大教師會、教改論壇、台灣競爭力論壇28日公開要求相關單位重視多元評鑑標準,拒絕以單一標準霸凌學術。

評鑑標準流於形式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直言,目前的單一評鑑標準流於形式而缺乏實質。「期刊論文發表量超過芬蘭、以色列,引用次數卻非常低。」這些期刊論文多半投到美國的SSCI、SCI資料庫,為了增加「上榜率」,必須選擇他們有興趣的題目,反而對台灣本身問題漠不關心。

更嚴重的是,教育部加碼推出彈性薪資制度,要幫學術貢獻卓越的學者彈性加薪。黃光國批評,把酬賞掛勾評鑑只是胡亂花錢。「教育部又搞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鼓勵學校與國際知名研究室合作,但是知名研究室早已建立一套自己的典範,我們過去根本是在『跟屁』!」

他強調,政府動不動亂灑錢,卻不評估哪些研究有實質價值,值得補助。「補助一大堆,助理光是忙著搞核銷,哪有時間研究。學術界都在教大家如何騙國家的錢!」黃光國表示,搞出這些制度的人就是可從中獲益的人,學者「自我殖民」心態過深,只要來自西方的都是好的。

論文探討對現實無益

過於著重SSCI、SCI投稿量,導致台灣學者自我侷限研究範圍。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彭錦鵬感嘆,台灣即將面臨少子化、國家負債超過10兆,該如何面對未來的社會,這些重要問題沒有一位經濟學者能夠回答。學者為了衝高期刊論文數量,只能圍繞在一個領域中探討微小問題,距離現實社會遙遠,不食人間煙火。

然而,學者的投稿數量與自身的升等、續聘、研究案環環相扣,投身學術界的學者有如過河卒子,多數學者為了五斗米不得不折腰。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江文章指出,過度重視投稿量不但直接影響教學,更會排擠掉其他耗費時間研究的項目,例如臨床醫學與育種這些重要的研究。

中文學術論述漸少

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表示,這種現象導致老師會出現一種「流離失所感」。因為投稿的國外期刊論文,學生看不懂;而同儕也不知道他的研究內容。整個氛圍鼓勵學術出口,中文學術論述越來越少見。更諷刺的是:「台灣學者努力投稿充實這些國外資料庫之後,學校還得花錢去買。

政大法學院副院長郭明政直指,擁有SSCI資料庫的THOMSON REUTERS是一間美國的上市公司,是以營利為主的企業,資料庫收錄的期刊論文良莠不齊、缺乏評定標準。郭明政批評,許多教授拚命投稿到一些爛期刊,只為藉機被收入SSCI。「台灣如此重視SSCI,甚至學校還得花錢跟它買資料庫,是不是有圖利特定廠商的嫌疑呀!」

美國不以論文評定升等

台灣學術界一窩蜂重視SSCI資料庫,在美國教書20多年的政大政治系客座教授季淳不以為然地表示,他在美國從未聽說SSCI,美國大學不以期刊論文作為升等評定。他表示,今年富比世雜誌為全美大學排名,第一名的是教學型大學──威廉斯,第8名才是哈佛這所研究型大學。

黃光國強調,學術界必須自覺,才有改變的可能。政大教師會、教改論壇、台灣競爭力論壇建議,必須對各種學校進行分類,讓教學型與研究型大學有所區別,定位清楚後各司其職。他們列舉出33種評鑑方式,因應各系所之間的差異。

政大教師會、教改論壇、台灣競爭力論壇將規劃公聽會、拜會教育部,凝聚共識以改善當前困境。

台灣立報 2010/12/29 呂苡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