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學者:營造友善育兒環境 緩解少子化

台灣出生率持續下滑,政府至今尚未提出完整因應措施。台灣大學教授建議仿照日本做法,營造友善的育兒環境,讓照顧小孩不再只是母親的責任,讓台灣女性「肯婚也肯生」。

行政院政務委員、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發出警語,台灣人口總數雖在20年後仍有2300萬人,但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從目前的11%上升至25%、15歲以下的幼年人口將從 16%降至12%。也就是說,即使人口總數未顯著下降,平均一位勞動人口需負擔0.7位老人、0.35位小孩和0.8位沒有工作的青壯年人口。

薛承泰表示,隨著平均年齡提高,老年人可分為「年輕老人」和「老老人」,須照顧的時間延長。台灣戰後嬰兒潮人口即將退休,他預估人口老化速度將在5年後快速上揚,政府需提早因應,投入更多老人安養照護資源。

台灣生育率曾高於東亞地區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近十年卻明顯下降。薛承泰分析,台灣生育率較國情相仿的鄰國快速降低,主因在於高等教育在學率的竄升,其中又以女性為主,台灣女性高教在學率幾乎是世界之冠。

薛承泰表示,教育時間延長直接影響結婚年齡,壓縮生育時間,即使校規並未規定學生不能「帶球上課」,社會普遍觀念仍認為兩者不應同時進行。許多高學歷的女性等完成學業結婚想生育時,經常錯過生育年齡,被迫不生或僅生一胎。

高學歷夫婦 不敢生

薛承泰提到,高學歷民眾對於婚配對象趨於「嚴選」,而兩性婚姻市場的差異,男博士不一定要娶女博士,但女博士通常非男博士不嫁。他表示,高學歷夫妻通常不敢多生,但國中小畢業的夫妻卻多半早已育兒,這樣的現象並非高等教育的家庭經濟能力較差,而是對生涯的規劃考慮較多,主觀認定養不起小孩。

檢視台灣25到34歲的人口,女性有偶率僅有43%。薛承泰提醒,出生率除了取決於母親的生育意願,更取決於母親的數量,如何鼓勵年輕人適時結婚,是提高當前生育率的大前提。

台大社工系教授馮燕則引用日本經驗,日本生育率在1991年首度跌至千分之9.9,加上高齡化現象席捲,「亡國論」聲浪大起。為了拯救生育,馮燕指出,日本推出「新天使計劃」,釋出育兒津貼、育嬰假保障、廣設嬰兒旅館等措施。

除了提供女性兼顧工作與育兒環境,日本政府進一步修正政策架構,不再將照顧子女單純視為女性責任,試圖加入男性與社區角色,立法規定男性有參與育兒的義務,讓生育率回升到千分之1.37。

馮燕表示,成期且治本的催生政策應從觀念著手,從小教育孩子生命的價值與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否則光是對著育齡人口大喊「生孩子吧」也沒用。

她指出,台灣托育環境存在「量不均質不齊」的現象,地方政府因為財力不同,或首長對托育重視程度大小眼,育兒措施形成一國多制。以生育津貼為例,各縣市差距從補助最高的連江縣、台北市到一毛錢都沒有的屏東縣、台南縣市。

馮燕建議,友善的托育環境在地點及型態選擇上應朝多元發展,讓家長有量足且質優的托育選擇,服務品質則應以支持、訓練專業人員為主,強迫考照為輔,給予托育現場的保母更多支持。此外,各縣市也可設置社區型的兒童托育資源中心,兼辦臨托服務,提供年輕父母交流經驗。



台灣立報  2010/12/30  游婉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