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9點,李女士帶著90多歲的媽媽「黃奶奶」到日間照顧中心,有中度失智症的黃奶奶在門口拉拉扯扯,扭捏著不想進去,李女士形容,「好像當年接送女兒上幼稚園一樣」。媽媽已經到日照中心10年,李女士也感嘆:「這一趟送行的路好長好長… 」
李女士曾把媽媽送到24小時的養護機構住過一個月,但是失智症患者精力旺盛,媽媽半夜不睡覺,去踢其他老人的房門,結果養護機構半夜急call她趕去安撫媽媽。
同事為父母請看護,長期下來花了400、500萬元;李女士考量看護費用高,加上她白天要上班,家裡沒人在,又不敢請外籍看護,於是她換了可彈性上班的保險業務工作,10年來,上班前就把媽媽送到台北市的大同日照中心,周一到周五早上報到,下午4點半媽媽在中心吃過晚餐,李女士就把媽媽接回家洗澡、睡覺。
日照中心就像幼稚園,每天照表操課,安排運動、健康操、卡拉OK等,甚至還有足部芳香療。李女士說,媽媽因為已中度失智,現在連撲克牌的張數都算不出來,但還記得老歌「甜蜜蜜」,可以「一曲走天下」。
盼望設立24小時養護中心
李女士說,媽媽年紀越來越大,需要一對一的照料,漸漸不允許到日照中心,但現在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也希望政府能規劃針對失智老人24小時的養護中心。
到日照中心,就可以深刻體會許多家庭對長期照護的需求,每個家庭背後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大同日間照護中心社工樊世英表示,以日照中心來說,失智長者就佔了三分之二。
人力不足 日照中心限制多
日照中心收托的對象,必須符合行動自如、65歲以上的老人、55歲以上失智症患者、身心障礙者等條件,因中心的照護人力是1比8,對於臥床的老長輩就無法提供收托服務。但仍有些家庭,親人中壯年中風、提早退化,家人實在無法長期照顧,很想送到日照中心。
曾有個50多歲的個案因為意外腦傷,被家人送到長照中心,但面對滿室平均80歲的銀髮族,「一來一直哭」,完全沒有歸屬感,也無法適應日照中心的團體生活。
以日照中心來說,安排各種活動,希望收托對象在這裡透過人際關係的互動和社交活動的刺激,延緩退化程度,因此樊世英也認為,面對各式各樣需要照護的患者,不僅要有地方去,更要考慮許多細節,否則僅是為了安身送到機構,反而有可能無法融入團體,封閉自我,功能退化更快速。
聯合晚報 2011/01/27 黃玉芳
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