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新興國家中產階級 吃出通膨


物價上漲、通膨從開發中國家蔓延到先進經濟體,有人說這波通膨是因為美國的量化寬鬆、有人歸咎極端氣候造成的糧食減產。現在全球通膨又有了新的罪魁禍首,就是新興國家中產階級。

世界銀行將中產階級定義為每日收入10-20美元,也就是介於巴西和義大利的平均每日所得之間,世銀預估,全球中產階級人口將從2000年的4.3億人成長到2030年的12億人。

財經網站富比世(Forbes.com)的統計數字稍有不同,富比世估計全球約有20億中產階級,每年消費6.9兆美元,未來10年消費金額將高達20兆美元,約目前美國內需消費的2倍。顯見各方對中產階級的解讀不盡相同。

成長主力在亞洲國家

不過各方都同意,中產階級的成長不限於金磚四國,成長主力在亞洲,而且以中國、印度、印尼最為可觀。

若從家戶所得來看,5000至1萬5000美元的家戶也被定義為中產階級家庭,富比世指出,在2010年,這樣的中產階級家戶數在中國占整體家庭的 31.7%、在印度為14.6%、在印尼則為35.7%。到了2020年,中國將達46.2%、印度及印尼各為41%及58%。中亞的哈薩克、羅馬尼亞,中產階級家庭數目成長最驚人,從2000年到2010年增幅超過50%。

根據瑞士德勤集團(Deloitte Touche Tohmatsu)1月份公布的消費報告指出,中產階級大幅成長,是衝擊食品供給和價格的主要原因,「未來10年,每年全球至少增加7000萬名新的中產階級,到2020年中產階級新增人數就會達到8億人。」龐大中產階級的民生消費需求,正是帶動食品價格上揚的主因。

中國1月份消費物價指數達4.9%,食品通膨逾10%;印度去年最後一週的食品躉售價格指數高達18.32%,稍早發生的洋蔥危機,更引起印度當局嚴陣以對。

德勤指出,中產階級收入增加初期,飲食習慣隨之改變,從穀類為主的飲食,轉變到高價值食物如水果、蔬菜、肉、魚、乳製品等,例如在中國,許多新興的白領階級在城市消費,吃的多是西方又油又甜的速食和加工食品。於是肥胖率大增,中產階級的消費習慣又轉變為健康、有機、養生飲食。這種對多樣化食物的需求,勢必造成資源的緊繃。

德勤舉例說明,在2011-2012年間,中國所採購的黃豆占全球黃豆貿易的60%,4年前還不到一半,可見成長幅度驚人。驚人的消費能量,將對穀物和肉品產量造成極大壓力,因而使得食品價格居高不下。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世界銀行近來相繼發出警告,全球糧價飆漲,已至危險水位,甚至造成4400萬的全球赤貧淨新增人口。而通膨上揚侵蝕購買力,加上全球經濟復甦不均,也造成貧富之間差距更大,因而有中產階級正在消失中的說法。

新興國家中產階級的龐大需求創造了通膨,而通膨又吃掉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德勤的報告歸納,新興中產階級對食品及民生消費品的需求可觀,是必須嚴肅面對的現實,「需要各國更有效管理土地、水資源、垃圾及農作方式。」
 
自由時報 2011/02/21 羅倩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